当前位置:五德范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络课终结性考试三套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络课终结性考试三套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2-03-01 14:11:57 公文范文 浏览量: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络课终结性考试三套试题及答案 终结性考试试卷一 论述题: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100分)
答:进入新时代,为什么要把民生和社会治理放在突出位置?从根本上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客观需要。

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重视全民积极参与、共同建设和共同治理,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希望有更优质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更可靠的食品安全、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未成年人能成长得更好,各行各业的从业者能工作得更好,全体人民能生活得更加幸福。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结构深刻变迁、矛盾问题交织叠加,更加需要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根本坐标,进一步开创社会治理新局面。

尽力而为就是切实解决事关百姓切身利益问题,重点聚焦最需要关心的困难群体,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量力而行就是不能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必须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加强社会治理需要深刻把握“共建、共治、共享”的内涵,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大力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水平。

终结性考试试卷二 论述题: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到了近代,随着工业化的到来,我们经历了一个向自然界进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很大的破坏,遭到了自然的报复。面对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结合实际,阐述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100分)
答:“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发育成长,生生不息,绵绵不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生命之根,是中华文明发展之源。到了近代,伴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我们也经历了一个向自然界进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历史过程,在快速形成现代化发展物质基础的同时,也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很大破坏,出现森林消失、土地沙化、湿地退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等严重生态问题和水、土、空气遭到污染等严重环境问题。伴随这些问题而来的,必然是自然的报复。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党及时改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明确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要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的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建设生态文明,第一,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形象而深刻地说道:“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所以,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第二,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第三,要坚定不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创新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四,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保护生态环境是今天的全球共识,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执政党的行动纲领,我们党是第一个。我们党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所以,在领导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我们党旗帜鲜明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党的神圣使命,作为党对中华民族的庄严承诺。

终结性考试试卷三 论述题: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党多年来的一条重要经验,始终与我们党的发展相伴随。结合实际,谈一谈你对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认识。(100分)
答: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我们党始终把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摆在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结成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思想观念日益多样,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依然艰巨繁重。肩负历史使命、实现新的目标,需要我们最大限度把各阶层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最大限度把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出来,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是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在统战工作中,实行的政策、采取的措施都要有利于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必须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同时必须明确,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主要体现为党委领导而不是部门领导、集体领导而不是个人领导。坚持党的领导要坚定不移,但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尊重、维护、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帮助党外人士排忧解难。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统一战线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一致性和多样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关键是要坚持求同存异。一方面,要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包括巩固已有共识、推动形成新的共识,这是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对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危害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危害国家制度和法治、损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对其他各种多样性,要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必须善于联谊交友。统一战线是做人的工作,搞统一战线是为了壮大共同奋斗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一战线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交到的朋友多不多、合格不合格、够不够铁。交朋友的面要广,朋友越多越好,特别是要交一些能说心里话的挚友诤友。想交到这样的朋友,不能做快餐,而是要做“佛跳墙”这样的功夫菜。要坚持讲尊重、讲平等、讲诚恳,也要坚持讲原则、讲纪律、讲规矩,出于公心为党交一大批肝胆相照的好朋友、真朋友。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必须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把中华儿女广泛团结起来,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发挥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推荐访问: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 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如何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 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版权所有:五德范文网 201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五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五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9007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