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德范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城乡一体化数据 城乡一体化建设现实背景和关键问题

城乡一体化数据 城乡一体化建设现实背景和关键问题

时间:2022-05-11 09:05:02 公文范文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乡一体化数据 城乡一体化建设现实背景和关键问题,供大家参考。

城乡一体化数据 城乡一体化建设现实背景和关键问题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实背景和关键问题

陈佳贵

一、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

中共十六届四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个重要论断,强调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我们的研究表明,这个新阶段是从“十五”开始的,主要有以下几点根据:

第一,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明显加快。根据我们的测算,到2005年,我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已经达到50,说明我国工业化进入了中期的后半阶段,其中有7个省、直辖市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进入了工业化的后期阶段,有10个直辖市、自治区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发展阶段,有13个省、自治区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还有一个地方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明显加快,到2005年,城市化率达到了42.99%,其中,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9个省、市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

第二,我国的财政收入增加很快,财政规模迅速扩大。“九五”期间我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49%,“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0.43%,“十一五”的头三年年均增长21.81%,远远高于1979-2008年年均增长14.2%的水平。

伴随着工业化的高速推进,我国财政收入的规模扩大得很快,突破1万亿元用了50年的时间,在1999年达到了11444亿元,突破1万亿元以后增加到2

万亿元用了两年的时间,由2万亿元增加到3万亿元、由3万亿元增加到4万亿元也都用了两年时间,由4万亿元增加到5万亿元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今年有望突破10万亿大关。

第三,财政支农资金快速增长,规模扩大。国家开始对“三农”进行大规模的投入,进行全面补偿,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良种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的投资。据财政部提供的资料,2000年后,财政用于支农的资金绝对数增长很快,2000年只有1231.54亿元,2005年达到2450亿元,增长近2倍,2006年达到3517亿元,2007年和2008年又分别达到4318亿元和5955亿元,2009年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达到了7253亿元。“十一五”前四年达到21043亿元,超过前50年支农资金的总和。

第四,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我国逐步由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工业和为工业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农业提供的财政收入比重大大降低,农业税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已从上世纪50年代的近40%降到了2000年的只有3%左右。全面取消农业税对我国财政收入不会再构成重大影响,于是,在逐步减轻农民负担的基础上,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取消了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减轻农民负担500亿元左右,使7亿多名农民受益。

第五,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快。2005年10月,在中共中央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之后,中央政治局、国务院都先后专题研究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措施都一致强调,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求逐

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民主、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上事实说明,我国已从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条件存在很大差异。那些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或者实行了工业现代化,且城市化达到50%以上的地区,已经具备了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条件,应该一方面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一方面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那些还处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而且城市化还在50%以下的地区,面临的主要任务仍是要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同时,选择一些具备条件的城市进行城乡一体化试点,只有待条件成熟以后,才能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

二、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近两年,有关部门批准了一些地方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各省、市、自治区也在努力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广泛讨论,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表明,要使城乡一体化建设卓有成效,除工业化和城市化要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外,在具体工作中,还必须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第一,公共财政均等化问题。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与对城市投入比较,差距还很大。对“三农”投入的增长率还低于财政的增长速度。这些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不够,许多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对农村社会事业特别是社会保障的投入还很不够,城乡收入差距、城乡生活环境差距也很大。

第二,户籍制度改革问题。这始终是困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大难题,不仅一亿多到城里务工农民工的身份问题没有解决,就连从农村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如果在城里找不到工作,或者已经找到工作但找不到落户的单位,户口仍要转回农村。由于城乡户口有严格区分,农村户口的居民在教育、就业、工资待遇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中央对户籍改革虽然也有一些要求,但是由于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仅靠个别部门、一些地方的努力是很难推进的,必须要有统一部署,进行综合配套改革。

第三,土地制度改革问题。法律上虽然规定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并承包给农民长期经营使用,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都很难落实,不少地方政府侵犯农民利益,低价征收农民的土地,转手卖给开发商,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基金,这些基金有大部分用于大中城市的建设。因而形成了很矛盾的一个现象,一方面,中央政府在大量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又从征收农村的土地中获得了大量收入。土地流转中也存在许多问题,规模效益差、劳动生产率低。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2009年在农村就业的劳动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38%以上,但是,第一产业提供的GDP只占10.3%。

第四,城乡社会保障全覆盖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解体了,新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未建立起来。近几年,中央开始重视新兴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农合”的覆盖面逐步扩大,“新农保”开始在部分地区实行,但是覆盖面很小,保障水平还很低。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投入还很少。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不少还没有参保,参保的人养老保险也不能正常流转。

第五,城乡劳动力统一市场形成问题。由于户籍的限制,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实际上是分割的,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两个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很不合理。从产值结构看,2008年,我国一二三产业的产值结构是11.3:48.6:40.1,而就业结构却是40:26.8:32.4;发达国家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基本上是同步变化的,大体是协调的。由于户籍制度的障碍和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我国不少产业工人现在都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中国很多工业产业部门的产业工人都成了农民工,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由于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农民工很难获得城市户籍工人相同的待遇。

第六,加快中小城镇建设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还有数额巨大的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市来,但是大城市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多数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将聚集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但是国家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投入不足,产业集聚效果差,如果不解决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和居住环境问题,要想把农村转移出来的农民稳定在这些地方就业、定居也是很困难的。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主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第14期湖南人民出版社

推荐访问:城乡一体化数据 城乡 现实 背景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实背景和关键问题 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版权所有:五德范文网 201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五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五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9007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