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德范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18篇

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18篇

时间:2022-11-15 09:55:03 公文范文 浏览量:

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18篇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1、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  系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18篇,供大家参考。

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18篇

篇一: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1、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

  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因此,人类应该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对待自然界,高度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统筹当前发展与为来发展的需要,既关注经济指标,又关注资源环境指标,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

  3、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主流意识:征服大自然、榨取大自然、单向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结果带来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

  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2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和任务我国探索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

  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从此,生态文明这一重大理念成为党和国家的意志。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3

  4

  5

  3、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党的十八大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具体而言,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第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第二,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第三,深化节能减排,加大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强化核与辐射监管能力,明显改善环境质量。第四,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五,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第六,建立健全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构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第七,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第八,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6

  三、需要着重把握的若干重大问题1、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需要把节约环保与调整产业结构、污染防治与企业节约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结合起来,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监管优化经济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以环境标准优化产业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2、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

  资源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放在突出位置,作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就是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3、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

  必须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集中力量解决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细颗粒物(PM2.5)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

  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实施分三步走:第一步,2012年在

  7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与O3检测并公布数据;第二步,2013年在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检测;第三部,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检测,2016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新标准。

  2012年国务院批复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协同、综合、联动”防治政策措施,治理以PM2.5为特征的灰霾污染。

  第一,明确防治目标。到2015年,重点区域PM2.5年均下降5%,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提出更高的要求,年均浓度下降6%。

  第二,采取综合措施。在开展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新增烟粉尘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控制要求,并提出八大减排工程,共计1.3万个减排项目,将有效削减各项污染物排放量。

  第三,完善联防联控。健全“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管理能力。

  4、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要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

  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立国土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8

  5、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一条鲜明的做法,就是统筹国际国内两

  个大局,在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环发领域的合作与治理的同时,在国内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及时出台加强环境保护的战略举措。

  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崭新发展理念。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的中国,是社会和谐的中国,是生态文明的中国,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重要前提,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是根本要求,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是强大支撑,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是基本特征,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标志。这些都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备条件。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搞好顶层设计,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又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关键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不保护环境,经济就会陷入“增长极限”,通过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经济则会有“可持续的增长”。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篇二: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与措施

  1当前的环境状态简述在多年的奋斗之下,我们国家的环境在总体上有了一定的变化,开始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不过并没有从根源上处理好。此时不论是水亦或是大气的品质都在变差,我们的生态系统变得脆弱不堪。总的来讲,我们国家当前的环境治理工作开展的还不是很到位,一直存在的工业及生活污染都没能处理好,新问题又来临,这些负面现象的存在严重地干扰到经济的发展。2为什么要开展环境保护工作2.1通过环境保护工作可以带动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稳定的生态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环境问题从根源上来看,是发展不当导致的。它和经济发展是一起的,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处理污染。只有做好环保工作,才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具体来讲,体现在如下几个层面中:一是通过认真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执行产业经济政策,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有利于合理引导投资方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科学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二是通过削减排污总量,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既减轻了环境污染负荷,同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发展容量。实践证明,新建并运行好一座污水处理厂相当于给一片工业项目营造了水环境容量,拆除一批燃煤锅炉、倒掉一批分散的烟囱,相当于腾出了新建一座小型电厂的环境容量,还优化了产业结构。通过治老补新、以新带老盘活环境资产,让出环境空间给新兴企业加快发展,就能够从环保角度对经济发展以最直接的支持和促进。第三,通过开展环保活动能够带动技术进步,更好的利用资本。第四,优秀的生态品质已然成为当前城市竞争的关键要素,能够增加城市的凝聚性,带动经济发展。2.2保护环境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环境是我们生存的重要前提,只有将环境保护好了才能够保护好人类。通过环保工作的开展,能够确保生产以及生活活动安全,能够保证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吸入的气体安全,吃进去的食品安全。一旦水源或是大气等被污染了,我们的身体就会出现很多不适症状,比如最近几年多发的癌症就是最为典型的案例。通过分析

  1

  全球的环境问题我们可知,像是之前非常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等许多的案例都能够告诉我们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当前由于经济高速发展,此时人们的温饱已经不成问题了,人们更加关注的身心健康,关注的是生态健康,对于环境品质的规定越来越严苛。提升生活的品质,增加人的寿命,就成为了当前各项工作的重点。

  2.3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国家仅仅的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将赶上了西方国家通过百年发展得来的成就,这种发展速度非常让世界震惊。不过,在震惊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种成就的获取其实是以快速消耗资源以及危害环境而得到的。它是在透支生态的前提下实现的,是一种不合理的发展模式。我们国家虽然只生产了全球产值的百分之四,不过使用的能源却非常多。万元GDP的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我国石油消费量的1/3要靠进口,世界铁矿石和铝矾土贸易量中的大部分被中国采购。中国在人均GDP400~1000美元的条件下,出现了发达国家3000~10000美元期间出现的严重环境污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非常的不节约。历史造成的生态问题已然成为了当前干扰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它们的存在严重地危及到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而且也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3新形势下做好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3.1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首先要划定饮用水保护区,真正地开展好水源保护工作,为城市储备备用水,为广大农村创造安全水。第二,要将保护区之内的污水排放口去除,管理好养殖业,防止有害物质流到保护区域之内,做好事故预控工作,保证水源安全。第三,要积极地整改重点流域,加大三河三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力度。四是要把渤海等重点海域和河口地区作为重点,加强海洋环保工作。最后,严禁朝河湖区域释放有毒物质超过排放标准的污水。3.2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首先要提升原煤洗选的脚步,尽量地减少煤炭中的硫成分。二是要加强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新(扩)建燃煤电厂除燃用特低硫煤的坑口电厂外,必须同步建设脱硫设施或者采取其他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三是要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

  2

  严格控制新(扩)建除热电联产外的燃煤电厂,禁止新(扩)建钢铁、冶炼等高耗能企业。第四要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对应的脱硫指标。第五要积极地开展粉尘治理活动,制定节能策略。最后,合理利用风能以及太阳能等,关注核电事业,合理开发水资源,增加洁净能源的比例,降低污染物的释放量。

  3.3以防治污染为重点,加强城乡环境保护首先要做好基础项目创建工作,提升污水的治理效率。第二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生态保护,尽量地将原始林地以及河湖项目等留存,确保生态稳定。第三,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地开展土壤污染整治工作,对于那些污染较为厉害的土地适当调整。第四要正确使用肥料,避免薄膜对土地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五,在广大农村推行改水以及改厕活动,合理地利用秸秆,开展沼气项目,认真处理各种垃圾,努力创建生态乡村。最后,要认真开展节水以及生态化农业,积极地开展养殖污染整治工作。3.4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第一要将生态保护和整治工作放到一起来开展,将关键点放到处理资源的不当使用上。第二要重点保护原生林地,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特点开展治理活动,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治理工程,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三是要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建设节约型社会。四是要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五是要做好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岛等海洋、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4结束语在当前社会,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此时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类开始关注生态健康。绿色经济必然会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如何协调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实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关键。

  <!--

  3

  

篇三: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环境保护工作的意义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差不多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关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一、我国现时期环境保护政策的政策背景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环境问题在特别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必定产物。西方国家差不多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他们已在偿还工业化起步时期以来对环境欠下的债务、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提早把环境保护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我们面临的必定选择,在环境危机日益深化的情况下一种被动选择、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1、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必定产物。尽管经过多年的治理,我国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然而,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相当严重。据统计,2004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15%、在全国七大水系中,依照413个水质监测断面记录,只有41。6%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比2000年下降16。1%,长江、珠江的水质较好,海河、黄河、淮河、辽河、松花江的水质较差,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4年城市空气质量41、4%达到二级标准,比2000年的63。5%下降22、1%,*酸雨污染问题严重。城市噪声扰民较为普遍,7。3%的城市处于严重或中度污染水平、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我国进入了一个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2、生态恶化趋势加剧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与之发生联系的自然因素的总和,人类的活动必定对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土地退化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同时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全国森林面积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列世界第134位,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五省(自治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86%,乱砍滥伐现象仍屡禁不止、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同时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水生态系统失衡,2004年,全国有79个城市缺水,有2340万人口,130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植物丰富区面积不断减少,乱捕滥猎和乱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3、入世给我国环境保护带了新挑战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通常所谓的入世。入世后,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发达国家会要求我们执行与之同样的高环境标准。[1]因此,WTO的一些绿色条款,有估计对我国商品出口造成影响,限制了国内那些不符合环境标准商品的出口贸易。这就要求国内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改善环境行为,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然而,高环境标准又会导致产品成本增加,降低产品竞争力,阻碍其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如何协调高质量环境保护标准与产品成本之间

  的关系,成为入世后我国环境保护政策面临的新挑战、4、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举措二、我国当前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分析建国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我们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然而环境问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忽视环境保护,人类社会必将为自身的发展而付出代价、随着环境问题的凸现,国务院于1973年成立了环保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全国开始“三废”治理和环保教育,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差不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具体包括三大政策八项制度,[2]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这三项政策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请登记与许可证”,“限期治理",“集中控制”等八项制度。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是把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通过各种方式达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3]因此,预先采取措施,幸免或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率的方法。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的产生和蔓延。其主要措施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及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又是一种共有资源,为了幸免“共有地悲剧",必须由环境破坏者承担治理成本。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即由污染者承担其污染的责任和费用。其主要措施有: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用于防治污染;对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结合企业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无法通过私人市场进行协调而得以解决、[4]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外部行为,因此,政府必须介入环境保护中来,担当管制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与企业一起进行环境治理。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控制和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及国家和地方监测网络;实行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重要城市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三、政策科学视角下的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分析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是一项具体的政策,而是形成的一个完善的政策体系。下面笔者将从政策科学的角度对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做出具体分析。1、在政策目标取向上,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政策的目标取向决定了在制定政策方案过程中的价值抉择、环境保护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仅考虑环境保护目标的需要,同时也注重环境对经济系统估计造成的负担。一般来说,我国环境政策的总体战略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型”的,而不是“环境优先型"的。这一特征与我国环境政策的政策背景相一致,我国正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时期,在人们生活水平不高的国情下,追求“环境优先”的政策取向是不现实的。2、在政策主体上,政府是政策的制定主体和执行主体。政策主体是指那些直截了当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个人或组织、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各国的政策制定主体也有所差异。我国在以政府为本位的现实状况下,政府是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我国政府担当着环境治理的重任,一些社会团体和企业尽管

  也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但由于环境保护政策已把权力基本上都授予政府,他们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缺乏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是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为政府理性是有限的,政府在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方面都有局限性,会面临决策失误和执行不力的困境。正是这些局限性为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空间。3、在政策作用点上,注重同时从根源上预防和从后果上治理。我国“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政策表明环境保护政策既要处理差不多出现的后果,更要采取措施预防新的环境问题。预防新的污染源出现,能够把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则是一种补救式措施。因此,在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中要坚持把预防与治理二者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环境保护政策的作用,追求理想的政策效果。4、在政策的实施机制上,管制性手段和诱导性手段相结合。管制性手段是政府直截了当利用政策干预环境保护,而诱导性手段是政府借助市场机制诱使企业因符合自身利益而保护环境。目前,管制性手段仍在我国占主导地位,价格、税收等一些起到诱导性作用的经济手段使用得较少。而管制性手段因政府部门和官员的自利行为会呈现“软化”现象,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从长远来看,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是一种必定趋势。四、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与政策建议我国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落实,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已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得到一定遏制。这与各项政策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这些政策成为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监督管理的有效工具。以2004年为例,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全年共实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数80079件,确定交纳排污费单位73。3万个,共征收排污费94。2亿元,当年办理环境设立项目323264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99、3%,“三同时"制度实际执行项目78907个,合格项目76038个,执行合格率95、7%,当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数22649项,关停并转企业13338个、*进入2005年以来,又先后有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河南冶金研究所焦作东方金铝公司电解铝技术改造项目等一批项目因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法被叫停,并责令限期整改。近期,因松花江污染事故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掀起了新的“环保风暴"。由上能够看出,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力度是较大的。其中,这与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提高紧密相关。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现行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并对政策做出相应调整,是环境保护政策作用得以发挥的关键。首先,有些政策不能习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差不多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任何公共政策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生成和发生作用的。假如政策的环境变化,政策也要随之改变。我国正在经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这个转变就是我国公共政策的客观政策环境,所有的公共政策都要与这一转变相习惯,环境保护也是如此、我国从开始实行环境保护以来,制定了大量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它们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提供了客观法理依据,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差不多基本建立,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发生了特别大转变,原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差不多不能习惯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如“三同时”制度原本是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的重要措施、但这些管制性措施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硬的预算约束机制使企业投资于治理污染设施缺乏利益上的激励,加上政府企业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企业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着眼于短期效益最大化,而尽估计减少环境方面的投资,从而使“三同时”制度逐步失去应有的效力、其次,有些政策未能充分体现价值规律的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原有的目的。如排污收费标准应依照污染物的治理费用和社会损失费用确定,至少不能低于污染治理成本。但目前的排污收费标准偏低,仅为治理设施运转成本的50%左右,某些项目甚至不到污染治理成本的

  10%,致使许多企业宁愿交纳排污费而不愿进行治理。最后,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定位不合理,弱化了其他治理主体的责任。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工作中,政府仍承担着主要治理者的角色。据统计,70%以上的环境保护投资是政府或公共投入,而一些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近60%的污染物消减和控制投资是由私人部门直截了当支付的。单一的投资主体造成我国环境治理经费严重不足,环境保护政策资源不足,影响了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已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认同、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从社会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公平分配,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公平分配,当代人和后代人资源的公平分配;从经济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在保护地球上自然系统的基础上经济持续增长;从自然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它谋求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这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现在运行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一个新的模式,它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并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完全摆脱贫穷、人口、资源和环境困难的唯一选择。在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以后,国务院组织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并差不多开始了具体的行动,这表现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心。

  

篇四: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意义及措施探析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开展的物质根底,但随着近些年城市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我们的生活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产生的相关危害不仅对当代人类社会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延续到子孙后代,为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措施提出建议。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意义措施人类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而自然生态环境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但是很显然在城市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人类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索取,这就打破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开展,而人类也不得不品尝自己种下的恶果。为此在新时期背景下,为了能够实现可持续社会建设开展的目标,环保相关部门必须要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措施深入研究。1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意义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家园,而在全球生态危机形势越发严重的今天,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保护建设是人类存在和开展的根本条件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的物质前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外部环境,因此人类只要生存,衣食住行就都需要从生态环境中进行索取。而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开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只考虑到了自己的生存,但是却无视了自然界的生存,而这所引发的恶果就是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温室效应、气候异常,这使得人类社会面临严重的危机,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死存亡,从这个角度分析,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建设是社会文明开展的根本保证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具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并共同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开展,建设生态文明,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就是在保障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开展,可以保障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不被生态环境污染所破坏,不仅有利于人类的健康长寿,同时也可以促进高度的物质文明建设,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有完善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因此从这一角度分析,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措施保护价值观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一项根本的国策,并且是需要我党和人民长期坚守的,而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我国的可持续战略开展要求,环保部门及环保工作者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环保价值观念,并将这一观念融入到各项活动之中,从而为加强自然资源利用率和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做出奉献,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见。首先,环保部门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并加强对这项任务的宣传力度,如借助新媒体平台,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要意义传达出去,从而强化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确保每一个市民及环保工作者,都可以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尊重环境,并与自然

  环境进行良好的互动,这样才能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做出保障。其次,环保部门要大力倡导转变传统落后的经济模式,从“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角度出发,打造创新的经济模式,从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与浪费,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经济效益。第三,树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价值观念,充分的考虑资源的承载能力,从而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保护创新机制生态资源作为社会开展的根底资产,应该从长远的利益出发,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的利益,为了能够保障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开展,环保部门应发挥自身的工作优势,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创新机制。首先,环保局部要强化与政府局部之间的沟通联系,充分发挥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并通过颁发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政策调动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可以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开展的更加科学合理。第二,环保部门要发挥自身的职能力度,催促相关产业技术改造,通过定期对工业企业视察的方式,倡导其引起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同时要不断的优化产业结构,使用新型能源,对绿色产业及新型工艺加大扶持力度,这样的创新机制制定,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供保障。保护法制建设在环保部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时加强法制建设,有助于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效果,为此环保部门应该强化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推动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公布,制定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环保法律,从而确保环保局部门在开展工作时有法可依,这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开展的顺利推动提供保障。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环保部门要严格执法,并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监督执法队伍,在执法过程中,绝不迁就姑息,如对污染超标的企业要依法治理,并加大惩罚力度,从而更好的对地域生态环境做出保护。此外,还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如环保局可以在内部成立相关监督部门,及时的对污染生态环境的企业做出监督,从而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做出维护,相信通过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一定可以更好的对生态环境做出保护。3总结随着近些年经济的不断开展,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所引发的后果是不容小觑的,造成损害会直接涉及子孙后代,为此环保局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奉献自身的一份力量。参考文献:【1】刘方笑,朱锡平.论我国生态产权制度的市场化改革[J].经济体制改革,2021〔05〕.【2】秦艳红,康慕谊.国内外生态补偿现状及其完善措施[J].自然资源学报,2021〔04〕.【3】李文华,李世东,李芬,刘某承.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假设干重点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02〕.

  

篇五: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

  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政策的政策背景

  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必然产物。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他们已在偿还工业化起步阶段以来对环境欠下的债务。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提前把环境保护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我们面临的必然选择,在环境危机日益深化的情况下一种被动选择。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人们

  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必然产物。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我国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相当严重。据统计,2004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15%。在全国七大水系中,根据413个水质监测断面记录,只有41.6%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比2000年下降16.1%,长江、珠江的水质较好,海河、黄河、淮河、辽河、松花江的水质较差,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4年城市空气质量41.4%达到二级标准,比2000年的63.5%下降22.1%,*酸雨污染问题严重。城市噪声扰民较为普遍,7.3%的城市处于严重或中度污染水平。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我国

  进入了一个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2、生态恶化趋势加剧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与之发生联系的自然因素的总和,人类的活动必然对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土地退化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全国森林面积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列世界第134位,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五省(自治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86%,乱砍滥伐现象仍屡禁不止。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水生态系统失衡,2004年,全国有79个城市缺水,有2340万人口,130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植物丰富区面积不断减少,乱捕滥猎和乱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和我国经

  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3、入世给我国环境保护带了新挑战

  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通常所谓的入世。入世后,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发达国家会要求我们执行与之同样的高环境标准。[1]因此,WTO的一些绿色条款,有可能对我国商品出口造成影响,限制了国内那些不符合环境标准商品的出口贸易。这就要求国内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改善环境行为,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高环境标准又会导致产品成本增加,降低产品竞争力,阻碍其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如何协调高质量环境保护标准与产品成本

  之间的关系,成为入世后我国环境保护政策面临的新挑战。

  4、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举措

  二、我国当前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分析

  建国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我们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但是环境问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忽视环境保护,人类社会必将为自身的发展而付出代价。随着环境问题的凸现,国务院于1973年成立了环保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全国开始“三废”治理和环保教育,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具体包括三大政策八项制度,[2]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这三项政策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请登记与许可证”,“限期治理”,“集中控制”

  等八项制度。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环境保护政策是把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通过各种方式达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3]因此,预先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率的办法。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的产生和蔓延。其主要措施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及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

  时”制度。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

  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又是一种共有资源,为了避免“共有地悲剧”,必须由环境破坏者承担治理成本。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即由污染者承担其污染的责任和费用。其主要措施有: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用于防治污染;对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结合企业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无法通过私人市场进行协调而得以解决。[4]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外部行为,因此,政府必须介入环境保护中来,担当管制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与企业一起进行环境治理。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控制和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及国家和地方监测网络;实行

  

篇六: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可编辑文档811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可编辑文档911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可编辑文档1011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可编辑文档1111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精选文档可编辑word整理文档不易建议收藏

  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必然产物。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他们已在偿还工业化起步阶段以来对环境欠下的债务。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一、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政策的政策背景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必然产物。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他们已在偿还工业化起步阶段以来对环境欠下的债务。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提前把环境保护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历

  1

  史的教训,也是我们面临的必然选择,在环境危机日益深化的情况下一种被动选择。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1、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必然产物。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我国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相当严重。据统计,2004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万吨,2000年增长了15%。比在全国七大水系中,根据413个水质监测断面记录,只有41.6%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比2000年下降16.1%,长江、珠江的水质较好,海河、黄河、淮河、辽河、松花江的水质较差,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4年城市空气质量41.4%达到二级标准,比2000年的63.5%下降22.1%,*酸雨污染问题严重。城市噪声扰民较为普遍,7.3%的城市处于严重或中度污染水平。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我国进入了一个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2、生态恶化趋势加剧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与之发生联系的自然因素的总和,人类的活动必然对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土地退化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

  2

  的38%,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全国森林面积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列世界第134位,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五省(自治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86%,乱砍滥伐现象仍屡禁不止。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水生态系统失衡,2004年,全国有79个城市缺水,有2340万人口,130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植物丰富区面积不断减少,乱捕滥猎和乱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3、入世给我国环境保护带了新挑战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通常所谓的入世。入世后,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发达国家会要求我们执行与之同样的高环境标准。[1]因此,WTO的一些绿色条款,有可能对我国商品出口造成影响,限制了国内那些不符合环境标准商品的出口贸易。这就要求国内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改善环境行为,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高环境标准又会导致产品成本增加,降低产品竞争力,阻碍其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如何协调高质量环境保护标准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成为入世后我国环境保护政策面临的新挑战。

  3

  4、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举措二、我国当前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分析建国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我们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但是环境问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忽视环境保护,人类社会必将为自身的发展而付出代价。随着环境问题的凸现,国务院于1973年成立了环保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全国开始“三废”治理和环保教育,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具体包括三大政策八项制度,[2]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这三项政策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请登记与许可证”,“限期治理”,“集中控制”等八项制度。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是把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通过各种方式达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3]因此,预先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率的办法。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的产生和蔓延。其主要措施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及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

  4

  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又是一种共有资源,为了避免“共有地悲剧”,必须由环境破坏者承担治理成本。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即由污染者承担其污染的责任和费用。其主要措施有: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用于防治污染;对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结合企业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无法通过私人市场进行协调而得以解决。[4]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外部行为,因此,政府必须介入环境保护中来,担当管制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与企业一起进行环境治理。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控制和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及国家和地方监测网络;实行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重要城市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三、政策科学视角下的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分析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是一项具体的政策,而是形成的一个完善的政策体系。下面笔者将从政策科学的角度对现阶1、在政策目标取向上,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政策的目标取向决定了

  5

  在制定政策方案过程中的价值抉择。环境保护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仅考虑环境保护目标的需要,同时也注重环境对经济系统可能造成的负担。一般来说,我国环境政策的总体战略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型”的,而不是“环境优先型”的。这一特征与我国环境政策的政策背景相一致,我国正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人们生活水平不高的国情下,追求“环境优先”的政策取向是不现实的。2、在政策主体上,政府是政策的制定主体和执行主体。政策主体是指那些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个人或组织。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各国的政策制定主体也有所差异。我国在以政府为本位的现实状况下,政府是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我国政府担当着环境治理的重任,一些社会团体和企业虽然也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但由于环境保护政策已把权力基本上都授予政府,他们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缺乏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是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为政府理性是有限的,政府在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方面都有局限性,会面临决策失误和执行不力的困境。正是这些局限性为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空间。3、在政策作用点上,注重同时从根源上预防和从后果上治理。我国“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政策表明环境保护政策既要处理

  6

  已经出现的后果,更要采取措施预防新的环境问题。预防新的污染源出现,可以把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则是一种补救式措施。所以,在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中要坚持把预防与治理二者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环境保护政策的作用,追求理想的政策效果。4、在政策的实施机制上,管制性手段和诱导性手段相结合。管制性手段是政府直接利用政策干预环境保护,而诱导性手段是政府借助市场机制诱使企业因符合自身利益而保护环境。目前,管制性手段仍在我国占主导地位,价格、税收等一些起到诱导性作用的经济手段使用得较少。而管制性手段因政府部门和官员的自利行为会呈现“软化”现象,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从长远来看,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是一种必然趋势。四、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与政策建议我国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落实,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已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得到一定遏制。这与各项政策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这些政策成为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监督管理的有效工具。以2004年为例,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全年共实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数80079件,确定交纳排污费单位73.3万个,共征收排污费94.2亿元,当年办理环境设立项目323264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99.3%,“三同时”制度实际执行项目78907个,合格项目76038

  7

  个,执行合格率95.7%,当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数22649项,关停并转企业13338个。*进入2005年以来,又先后有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河南冶金研究所焦作东方金铝公司电解铝技术改造项目等一批项目因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法被叫停,并责令限期整改。近期,因松花江污染事故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掀起了新的“环保风暴”。由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力度是较大的。其中,这与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提高密切相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行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并对政策做出相应调整,是环境保护政策作用得以发挥的关键。首先,有些政策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任何公共政策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生成和发生作用的。如果政策的环境变化,政策也要随之改变。我国正在经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这个转变就是我国公共政策的客观政策环境,所有的公共政策都要与这一转变相适应,环境保护也是如此。我国从开始实行环境保护以来,制定了大量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它们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提供了客观法理依据,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原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如“三

  8

  同时”制度原本是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的重要措施。但这些管制性措施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硬的预算约束机制使企业投资于治理污染设施缺乏利益上的激励,加上政府企业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企业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着眼于短期效益最大化,而尽可能减少环境方面的投资,从而使“三同时”制度逐步失去应有的效力。其次,有些政策未能充分体现价值规律的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原有的目的。如排污收费标准应根据污染物的治理费用和社会损失费用确定,至少不能低于污染治理成本。但目前的排污收费标准偏低,仅为治理设施运转成本的50%左右,某些项目甚至不到污染治理成本的10%,致使许多企业宁愿交纳排污费而不愿进行治理。最后,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定位不合理,弱化了其他治理主体的责任。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工作中,政府仍承担着主要治理者的角色。据统计,70%以上的环境保护投资是政府或公共投入,而一些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近60%的污染物消减和控制投资是由私人部门直接支付的。单一的投资主体造成我国环境治理经费严重不足,环境保护政策资源不足,影响了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已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认同。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从社会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公平分配,包括发达国家

  9

  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公平分配,当代人和后代人资源的公平分配;从经济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在保护地球上自然系统的基础上经济持续增长;从自然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它谋求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这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现在运行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一个新的模式,它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并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彻底摆脱贫穷、人口、资源和环境困难的唯一选择。在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以后,国务院组织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并已经开始了具体的行动,这表现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心。

  10

  

篇七: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探讨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当前我国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农村环境污染加剧,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同时,随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污染物产生量将继续增加。以下就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及措施进行探讨分析,以供参考。

  一、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生态环境中的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遭到破坏。目前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很多,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城市污染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草原生态呈衰减趋势、非环保产业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一些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应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發中保护。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承载能力,绝不允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的和局部的经济利益。

  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制度。要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权、责、利,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三、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1、增强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人生活在这个地球,地球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家,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首先要进行全民教育,让人们意识到

  生态环境保护对每一个人的重要性。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随着近些年环境问题的凸显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光依靠国家和政策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参与,必须使全社会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要围绕开发建设的各项工作,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等多种手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积极搞好社会公众教育,向公众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让人们知道并掌握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从而在生产生活中提高自身约束力,鼓励动员全社会人民参加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2、健全高效的环境管理体系。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健全环境管理体系必须从完善环境管理机制入手,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有章可循,落实环境污染责任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把环境保护落实到具体部门,避免环境问题出现时互相推诿的现象。各环保部门内部必须每年及时制定全年环保目标、指标任务、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应急预案等体系文件。加强对各认证主体部门进行监督和检查,组织内审员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对体系的驾驭能力和体系运行效率。建立全面系统的监管体系,国家监管地方,地方监管企业和单位、企业单位监管自身,对自己的生产活动负责。

  3、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目前一些企业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而是出现了一种现象,经济发展越快,环境问题越多,环境问题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一些人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比作“鱼与熊掌”之间的关系。那是不是真的就不能同时获利,一起发展呢。其实不然,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不是对立的,如果处理得当,两者是可以协调发展的。首先要明确认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关系是辩证的关系,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其次,确立完善环境资源的产权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法律体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环境保护技术支撑,创新环境管理方式,参与国际环境保护。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工作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国策,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

  4、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提高环境保护的技术水平是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首先各地要确保对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到位,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其次做好现有的污染治理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继续提升科技含量,降低治污成本,尽快成熟可复制

  推广的治污技术。再次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计划,从本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和需要出发,确定研究课题,鼓励科技创新,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在生态环境保护经费或其他渠道的捐资中,确定一定比例或数额的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推动科研成果应用的转化。最后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培训,加强环保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5、强化政府职能,增强执法力度。为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政府的职能责任方面分析,政府作为是环境可持续发展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完善政府职能,将环境整治与紧密结合,要加强对环境的管理,应逐步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法规与标准体系,在已有的法规基础上,逐步制定、完善环境保护工作与环境管理法规标准等,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在开发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各级法律法规,坚决禁止和取缔各种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非法开发建设活动,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加大对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规范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管理,对有法不依,造成重大生态环境破坏的案件,要严肃查处。努力使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篇八: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环境保护得重要意义

  环境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得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需得资源与条件。随着社会经济得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得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得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得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就是我国得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得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政府面临得重要而又艰巨得任务。

  一、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政策得政策背景

  环境问题不就是一个单一得社会问题,它就是与人类社会得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得。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就是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得发展得必然产物。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她们已在偿还工业化起步阶段以来对环境欠下得债务。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得过渡。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得老路,而应该提前把环境保护放到一个重要得位置。这既就是历史得教训,也就是我们面临得必然选择,在环境危机日益深化得情况下一种被动选择。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得重要因素。

  1、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污染问题就是人类社会面临得主要环境问题,它也就是人类社会活动得必然产物。虽然经过多年得治理,我国环境污染加剧得趋势基本得到控制,但就是,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相当严重。据统计,2004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15%。在全国七大水系中,根据413个水质监测断面记录,只有41、6%得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比2000年下降16、1%,长江、珠江得水质较好,海河、黄河、淮河、辽河、松花江得水质较差,各大淡水湖泊与城市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得污染。2004年城市空气质量41、4%达到二级标准,比2000年得63、5%下降22、1%,*酸雨污染问题严重。城市噪声扰民较为普遍,7、3%得城市处于严重或中度污染水平。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我国进入了一个环境污染事故得高发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得生产与生活,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得障碍因素。

  2、生态恶化趋势加剧

  生态环境就是人类生产与生活中与之发生联系得自然因素得总与,人类得活动必然对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得影响。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破坏得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土地退化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得38%,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

  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得速

  度扩展。全国森林面积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

  面积列世界第134位,占国土面积32、19%得西北五省(自治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86%,乱砍滥伐现象仍屡禁不止。草地退化、沙化与碱化得面积达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得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得速度增加。水生态系统失衡,2004年,全国有79个城市缺水,有2340万人口,130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植物丰富区面积不断减少,乱捕滥猎与乱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与我国经济社会得协调发展与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3、入世给我国环境保护带了新挑战

  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通常所谓得入世。入世后,我们在享受权利得同时,还要履行相应得义务。发达国家会要求我们执行与之同样得高环境标准。[1]因此,WTO得一些绿色条款,有可能对我国商品出口造成影响,限制了国内那些不符合环境标准商品得出口贸易。这就要求国内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境保护方面得投入,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改善环境行为,以提高产品得国际竞争力。但就是,高环境标准又会导致产品成本增加,降低产品竞争力,阻碍其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如何协调高质量环境保护标准与产品成本之间得关系,成为入世后我国环境保护政策面临得新挑战。

  4、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举措

  二、我国当前环境保护政策得主要内容与分析

  建国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我们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得重要性,但就是环境问题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忽视环境保护,人类社会必将为自身得发展而付出代价。随着环境问题得凸现,国务院于1973年成立了环保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全国开始“三废”治理与环保教育,这就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得开始。经过20多年得发展,我国得环境保护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得体系,它具体包括三大政策八项制度,[2]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这三项政策与“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请登记与许可证”,“限期治理”,“集中控制”等八项制度。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环境保护政策就是把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通过各种方式达到有效率得污染水平。[3]因此,预先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得污染与破坏,就是解决环境问题得最有效率得办法。中国环境保

  生与蔓延。其主要措施

  护得主要目标就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得产

  就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与地方得中长期及年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三同时”制度。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

  从环境经济学得角度瞧,环境就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又就是一种共有资源,为了避免“共有地悲剧”,必须由环境破坏者承担治理成本。这也就是国际上通用得污染者付费原则得体现,即由污染者承担其污染得责任与费用。其主要措施有: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得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用于防治污染;对严重污染得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结合企业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由于交易成本得存在,外部性无法通过私人市场进行协调而得以解决。[4]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得作用。污染就是一种典型得外部行为,因此,政府必须介入环境保护中来,担当管制者与监督者得角色,与企业一起进行环境治理。强化环境管理政策得主要目得就是通过强化政府与企业得环境治理责任,控制与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得环境污染与破坏。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与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得环境保护机构及国家与地方监测网络;实行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重要城市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篇九: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优选文档

  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开展的根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开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根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开展和实施可连续开展战

  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X的X背景

  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开展紧密相关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开展尤其是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开展的必定产物。.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他们已在归还工业化起步阶段以来对环境欠下的债务。.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提前把环境保护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我们面临的必定选择,在环境危机日益深化的情况下一种被动选择。.因为环境问题已

  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开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环境污染问题严峻

  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必定产物。.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我国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根本得到操作,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依旧相当严峻。.据统计,202X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万吨,比202X年增长了15%。.在全国七大水系中,依据413个水质监测断面记录,只有41.6%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比202X年下降16.1%,长江、珠江的水质较好,海河、黄河、淮河、辽河、松花江的水质较差,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2X年城市空气质量41.4%到达二级标准,比202X年的63.5%下降22.1%,X酸雨污染问题严峻。.城市噪声扰民较为普遍,7.3%的城市处于严峻或中度污染水平。.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我

  优选文档

  优选文档

  国进入了一个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这些问题严峻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成为制约我国可连续开展的障碍因素。.

  2、生态恶化趋势加剧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与之发生联系的自然因素的总和,人类的活动必定对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土地退化严峻,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全国森林面积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列世界第134位,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五省〔自治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86%,乱砍滥伐现象仍屡禁不止。.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水生态系统失衡,202X年,全国有79个城市缺水,有2340万人口,130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X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植物丰富区面积不断减少,乱捕滥猎和乱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生态环境恶化,严峻影响和我

  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开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平安。.

  3、入世给我国环境保护带了新挑战

  我国在202X年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即通常所谓的入世。.入世后,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兴盛国家会要求我们执行与之同样的高环境标准。.1]因此,WTO的一些绿色条款,有可能对我国商品出口造成影响,限制了国内那些不符合环境标准商品的出口贸易。.这就要求国内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建立环境治理体系,连续改善环境行为,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高环境标准又会导致产品本钱增加,降低产品竞争力,阻碍其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如何协调高质量环境保护标准

  与产品本钱之间的关系,成为入世后我国环境保护X面临的新挑战。.

  4、落实科学开展观重要举措

  优选文档

  优选文档

  二、我国当前环境保护X的主要内容与分析

  建国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我们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但是环境问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视环境保护,人类社会必将为自身的开展而付出代价。.随着环境问题的凸现,X于1973年成立了环保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全国开始“三废〞治理和环保教育,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始。.经过20多年的开展,我国的环境保护X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具体包含三大X八项制度,2]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治理〞这三项X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请登记与许可证〞,“限期治理〞,“集中操

  作〞等八项制度。.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X

  环境保护X是把环境污染操作在肯定范围,通过各种方法到达有效率的污染水平。.3]因此,预先采取措施,预防或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率的方法。.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经济开展过程中,预防环境污染的产生和蔓延。.其主要措施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及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方案;对开发建设工程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

  “三同时〞制度。.

  2、谁污染,谁治理X

  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又是一种共有资源,为了预防“共有地悲剧〞,必须由环境破坏者承担治理本钱。.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表达,即由污染者承担其污染的责任和费用。.其主要措施有: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特意用于防治污染;对严峻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结合企业技术改造防治工业

  污染。.

  3、强化环境治理X

  优选文档

  优选文档

  由于交易本钱的存在,外部性无法通过私人市场进行协调而得以解决。.4]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外部行为,因此,政府必须介入环境保护中来,担当管制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与企业一起进行环境治理。.强化环境治理X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操作和减少因治理不善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其主要措施有:逐渐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及国家和地方监测网络;实行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重要城市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三、X科学视角下的我国环境保护X分析

  我国的环境保护X不是一项具体的X,而是形成的一个完善的X体系。.下面笔者将从X科学的角度对现阶段我国环境保护X做出具体分析。.

  1、在X目标取向上,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开展。.X目标是X所期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X的目标取向决定了在制定X方案过程中的价值抉择。.环境保护是我国可连续开展战略的一个具体要求,也是完成经济社会协调开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环境保护X不仅考虑环境保护目标的需要,同时也注重环境对经济系统可能造成的负担。.一般来说,我国环境X的总体战略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型〞的,而不是“环境优先型〞的。.这一特征与我国环境X的X背景相一致,我国正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人们生活水平不高的

  国情下,追求“环境优先〞的X取向是不现实的。.

  2、在X主体上,政府是X的制定主体和执行主体。.X主体是指那些直接或间接地参与X制定和执行过程的个人或组织。.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开展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各国的X制定主体也有所差异。.我国在以政府为本位的现实状况下,政府是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我国政府担当着环境治理的重任,一些社会团体和企业虽然也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但由于环境保护X已把权力根本上都授予政府,他们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缺少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是我国环境保护X执行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为政府理性是有限的,政府在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X方面都有局限性,会面临决策失误和执行

  优选文档

  优选文档

  不力的困境。.正是这些局限性为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空间。.

  3、在X作用点上,注重同时从根源上预防和从后果上治理。.我国“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X说明环境保护X既要处理已经出现的后果,更要采取措施预防新的环境问题。.预防新的污染源出现,可以把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操作在X限度。.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则是一种补救式措施。.所以,在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中要坚持把预防与治理二者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环境保护X的作用,追求理

  想的X效果。.

  4、在X的实施机制上,管制性手段和诱导性手段相结合。.管制性手段是政府直接利用X干预环境保护,而诱导性手段是政府借助市场机制诱使企业因符合自身利益而保护环境。.目前,管制性手段仍在我国占主导地位,价格、税收等一些起到诱导性作用的经济手段使用得较少。.而管制性手段因政府部门和官员的自利行为会呈现“软化〞现象,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从长远来看,运

  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是一种必定趋势。.

  四、我国环境保护X实施中的问题与X建议

  我国的各项环境保护X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落实,取得了庞大成绩。.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已根本得到操作,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得到肯定遏制。.这与各项X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这些X成为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监督治理的有效工具。.以202X年为例,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全年共实施环境行政处分案件数80079件,确定交纳排污费单位73.3万个,共征收排污费94.2亿元,当年办理环境设立工程323264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99.3%,“三同时〞制度实际执行工程78907个,合格工程76038个,执行合格率95.7%,当年完成限期治理工程数22649项,关停并转企业13338个。.X进入202X年以来,又先后有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X冶金研究所XX金铝公司电解铝技术改造工程等一批工程因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法被叫停,并责令限期整改。.近期,因松花

  江污染事故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掀起了新的“环保风暴〞。.

  优选文档

  优选文档

  由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环境保护X的执行力度是较大的。.其中,这与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提高紧密相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行X在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何认识这些

  问题,并对X做出相应调整,是环境保护X作用得以发挥的关键。.

  首先,有些X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的需要,已经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任何公共X都是在肯定社会环境中生成和发生作用的。.如果X的环境变化,X也要随之改变。.我国正在经历由方案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这个转变就是我国公共X的客观X环境,全部的公共X都要与这一转变相适应,环境保护也是如此。.我国从开始实行环境保护以来,制定了大量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它们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提供了客观法理依据,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根本建立,社会经济的运行方法发生了很大转变,原有的环境保护X已经不能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如“三同时〞制度原本是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的重要措施。.但这些管制性措施带有明显的方案经济色彩,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硬的预算约束机制使企业投资于治理污染设施缺少利益上的鼓舞,加上政府企业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企业会采取时机主义行为,着眼于短期效益最大化,而尽可能减少环境方面的投资,从而使“三同时〞制度逐渐失

  去应有的效力。.

  其次,有些X未能充分表达价值规律的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原有的目的。.如排污收费标准应依据污染物的治理费用和社会损失费用确定,至少不能低于污染治理本钱。.但目前的排污收费标准偏低,仅为治理设施运转本钱的50%左右,某些工程甚至不到污染治理本钱的10%,致使许多企业宁愿交纳排

  污费而不愿进行治理。.

  最后,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定位不合理,弱化了其他治理主体的责任。.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工作中,政府仍承担着主要治理者的角色。.据统计,70%以上的环境保护投资是政府或公共投入,而一些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近60%的污染物消减和操作投资是由私人部门直接支付的。.单一的投资主体造成我国环境

  治理经费严峻缺少,环境保护X资源缺少,影响了环境保护X的落实。.

  优选文档

  优选文档

  可连续开展战略〞已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认同。.世界环境与开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连续开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开展。.从社会观角度,可连续开展主张公平分配,包含兴盛国家与开展中国家资源的公平分配,当代人和后代人资源的公平分配;从经济观角度,可连续开展主张在保护地球上自然系统的根底上经济

  连续增长;从自然观角度,可连续开展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开展。.可连续开展主要包含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连续开展、经济的可连续开展、社会的可连续开展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可连续开展战略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对传统开展模式的挑战,它谋求建立新的开展模式和消费模式,这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开展和社会开展进程要从现在运行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一个新的模式,它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并存在着

  错综复杂的关系。.可连续开展是中国彻底摆脱贫穷、人口、资源和环境困难的唯—选择。.在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以后,X组织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开展白皮书》,提出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可连续开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并已经开始了具体的行动,这表现出

  中国实施可连续开展战略的决心。.

  优选文档

  

篇十: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

  -

  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

  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政策的政策背景

  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必然产物。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他们已在偿还工业化起步阶段以来对环境欠下的债务。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提前把环境保护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我们面临的必然选择,在环境危机日益深化的情况下一种被动选择。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人

  们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必然产物。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我国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相当严重。据统计,2004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万吨,比2000

  -

  -可修编.

  .

  -

  年增长了15%。在全国七大水系中,根据413个水质监测断面记录,只有41.6%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比2000年下降16.1%,长江、珠江的水质较好,海河、黄河、淮河、辽河、松花江的水质较差,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4年城市空气质量41.4%达到二级标准,比2000年的63.5%下降22.1%,*酸雨污染问题严重。城市噪声扰民较为普遍,7.3%的城市处于严重或中度污染水平。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我国进入了一个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

  展的障碍因素。

  2、生态恶化趋势加剧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与之发生联系的自然因素的总和,人类的活动必然对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X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土地退化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全国森林面积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列世界第134位,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五省(自治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86%,乱砍滥伐现象仍屡禁不止。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水生态系统失衡,2004年,全国有79个城市缺水,有2340万人口,130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植物丰富区面积不断减少,乱捕

  -

  -可修编.

  .

  -

  滥猎和乱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3、入世给我国环境保护带了新挑战

  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通常所谓的入世。入世后,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发达国家会要求我们执行与之同样的高环境标准。[1]因此,WTO的一些绿色条款,有可能对我国商品出口造成影响,限制了国内那些不符合环境标准商品的出口贸易。这就要求国内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改善环境行为,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高环境标准又会导致产品成本增加,降低产品竞争力,阻碍其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如何协调高质量环境保护标准与产品成本

  之间的关系,成为入世后我国环境保护政策面临的新挑战。

  4、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举措

  二、我国当前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分析

  建国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我们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但是环境问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忽视环境保护,人类社会必将为自身的发展而付出代价。随着环境问题的凸现,国务院于1973年成立了环保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全国开始“三废”治理和环保教育,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具体包括三大政策八项制度,[2]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这三项政策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目标

  -

  -可修编.

  .

  -

  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请登记与许可证”,“限期治理”,“集中控制”等八项制度。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环境保护政策是把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X围,通过各种方式达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3]因此,预先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率的办法。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的产生和蔓延。其主要措施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及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

  同时”制度。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

  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又是一种共有资源,为了避免“共有地悲剧”,必须由环境破坏者承担治理成本。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即由污染者承担其污染的责任和费用。其主要措施有: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用于防治污染;对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结合企业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

  染。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无法通过私人市场进行协调而得以解决。[4]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外部行为,因此,政府必须

  -

  -可修编.

  .

  -

  介入环境保护中来,担当管制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与企业一起进行环境治理。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控制和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及国家和地方监测网络;实行

  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重要城市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三、政策科学视角下的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是一项具体的政策,而是形成的一个完善的政策体系。下面笔者将从政策科学的角度对现阶段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做出具体分析。

  1、在政策目标取向上,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政策的目标取向决定了在制定政策方案过程中的价值抉择。环境保护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仅考虑环境保护目标的需要,同时也注重环境对经济系统可能造成的负担。一般来说,我国环境政策的总体战略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型”的,而不是“环境优先型”的。这一特征与我国环境政策的政策背景相一致,我国正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人们生

  活水平不高的国情下,追求“环境优先”的政策取向是不现实的。

  2、在政策主体上,政府是政策的制定主体和执行主体。政策主体是指那些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个人或组织。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各国的政策制定主体也有所差异。我国在以政府为本位的现实状况下,政府是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我国政府担当着

  -

  -可修编.

  .

  -

  环境治理的重任,一些社会团体和企业虽然也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但由于环境保护政策已把权力基本上都授予政府,他们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缺乏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是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为政府理性是有限的,政府在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方面都有局限性,会面临决策失误和执行不力的困境。正是这些局限性为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空

  间。

  3、在政策作用点上,注重同时从根源上预防和从后果上治理。我国“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政策表明环境保护政策既要处理已经出现的后果,更要采取措施预防新的环境问题。预防新的污染源出现,可以把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则是一种补救式措施。所以,在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中要坚持把预防与治理二者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环境保护政策的作用,追求理

  想的政策效果。

  4、在政策的实施机制上,管制性手段和诱导性手段相结合。管制性手段是政府直接利用政策干预环境保护,而诱导性手段是政府借助市场机制诱使企业因符合自身利益而保护环境。目前,管制性手段仍在我国占主导地位,价格、税收等一些起到诱导性作用的经济手段使用得较少。而管制性手段因政府部门和官员的自利行为会呈现“软化”现象,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从长远来看,运用经

  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是一种必然趋势。

  四、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

  -可修编.

  .

  -

  我国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落实,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已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得到一定遏制。这与各项政策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这些政策成为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监督管理的有效工具。以2004年为例,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全年共实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数80079件,确定交纳排污费单位73.3万个,共征收排污费94.2亿元,当年办理环境设立项目323264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99.3%,“三同时”制度实际执行项目78907个,合格项目76038个,执行合格率95.7%,当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数22649项,关停并转企业13338个。*进入2005年以来,又先后有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XX冶金研究所XX东方金铝公司电解铝技术改造项目等一批项目因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法被叫停,并责令限期整改。近期,因松花江污

  染事故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掀起了新的“环保风暴”。

  由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力度是较大的。其中,这与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提高密切相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行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何认识这些问题,

  并对政策做出相应调整,是环境保护政策作用得以发挥的关键。

  首先,有些政策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任何公共政策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生成和发生作用的。如果政策的环境变化,政策也要随之改变。我国正在经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这个转变就是我国公共政策的客观政策环境,所有的公共政策都要与这一转变相适应,环境保护也是如此。我国从开始实行环境保护以来,制定了大量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它们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提供了客观法理依据,在我国的

  -

  -可修编.

  .

  -

  环境保护事业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原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如“三同时”制度原本是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的重要措施。但这些管制性措施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硬的预算约束机制使企业投资于治理污染设施缺乏利益上的激励,加上政府企业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企业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着眼于短期效益最大化,而尽可能减少环境方面的投资,从而使“三同时”制度

  逐步失去应有的效力。

  其次,有些政策未能充分体现价值规律的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原有的目的。如排污收费标准应根据污染物的治理费用和社会损失费用确定,至少不能低于污染治理成本。但目前的排污收费标准偏低,仅为治理设施运转成本的50%左右,某些项目甚至不到污染治理成本的10%,致使许多企业宁愿交纳排污费

  而不愿进行治理。

  最后,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定位不合理,弱化了其他治理主体的责任。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工作中,政府仍承担着主要治理者的角色。据统计,70%以上的环境保护投资是政府或公共投入,而一些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近60%的污染物消减和控制投资是由私人部门直接支付的。单一的投资主体造成我国环境治

  理经费严重不足,环境保护政策资源不足,影响了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认同。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从社会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X公

  -

  -可修编.

  .

  -

  平分配,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公平分配,当代人和后代人资源的公平分配;从经济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X在保护地球上自然系统的基础上经济

  持续增长;从自然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X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它谋求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这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现在运行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一个新的模式,它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并存在着错

  综复杂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彻底摆脱贫穷、人口、资源和环境困难的唯一选择。在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以后,国务院组织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并已经开始了具体的行动,这表现出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心。

  -

  -可修编.

  

篇十一: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一、环境保护就是防止由于人类生活、生产建设活动使自然环境恶化,进而寻求控制、治理和消除各类因素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努力改善环境、美化环境、保护环境,使它更好的适应人类生活和工作需要。

  二、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所以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三、提升环保的政策力度,从而更好地采取治理和应对突发环境事故,是当前急不可待的任务。

  四、提升环保意识和能力,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中,开展清洁生产,以促进企业的认知和意识,提供了宝贵经验。

  扩展资料:

  主要内容:

  保护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做好综合的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们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主要内容

  防止污染

  防止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化学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防止破坏

  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

  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自然保护

  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

  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

  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

  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篇十二: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环境保护就是研究和防止由于人类生活、生产建设活动使自然环境

  恶化,进而寻求控制、治理和消除各类因素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努力改善环境、美化环境、保护环境,使它更好的适应人类生活和工作需要。换句话说,环境保护就是运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及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保护人类健康,造福子孙后代。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所以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如果没有地球这个广阔的自然环境,人类是不可能生存和繁衍的。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工业及生活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地增多,从而使大气、水质、土壤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生态平衡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和破坏,许多资源日益减少,并面临着耗竭的危险;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也日趋严重,粮食生产和人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所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必然产物。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我国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相当严重。据统计,2004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15%。在全国七大水系中,根据413个水质监测断面记录,只有41.6%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比2000年下降16.1%,长江、珠江的水质较好,

  海河、黄河、淮河、辽河、松花江的水质较差,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4年城市空气质量41.4%达到二级标准,比2000年的63.5%下降22.1%,*酸雨污染问题严重。城市噪声扰民较为普遍,7.3%的城市处于严重或中度污染水平。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我国进入了一个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篇十三: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很多的国家在其发展历程中都经过了快速发展时期,而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大量环境污染,也都是先发展后治理。比如比较有名的例子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日本的水误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等等,这些国家和城市最后都花了几十年时间去治理环境,所以我们也可以预见到中国的生态修复工作要进行多少年了。而说到生态修复其实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它的目的和意义了。只有正确的认识生态修复才能从我做起更好的保护环境。

  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比如砍伐的森林要种植上,

  退耕还林.让动物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中。这样,生态系统得到了更好的恢复,称为"生态修复"。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大问题。跨进新世纪,我国已经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和丧失很严重的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洪水灾害、水资源短缺等,已严重威胁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财产安全。

  为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工程措施,如植树造林、自然保护区建设、退耕还林、边坡修复、矿山修复等措施,但总体上我国的生态环境还是相当严峻。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有效地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呢?

  (1)是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2)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

  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

  (3)是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4)是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

  东南生态修复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矿山修复、边坡绿化、土壤改良、固废覆绿领域的材料及施工工艺的研发、改良与推广。公司于2010年引进德国生产线,现喷播木纤维年产能可达6万吨。公司目前拥有专家、工程师23名,配套大、中、小型施工队126多家,专业提供从勘察、设计、施工及养护的整体绿化方案。其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喷播木纤维,填补国内喷播领域的空白;自主研发的SPF复绿工艺,既有效解决生态修复领域“快速复绿、永久持绿”的难题,也解决了“成本更低、效果更好、效率更高”的市场要求。

  

篇十四: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

  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开展的根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开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根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开展和实施可持续开展战略,是

  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政策的政策背景

  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开展严密相关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开展尤其是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开展的必然产物。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他们已在归还工业化起步阶段以来对环境欠下的债务。我国正在进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提前把环境保护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我们面临的必然选择,在环境危机日益深化的情况下一种被动选择。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人

  们安康,制约经济开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必然产物。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我国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根本得到控制,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相当严重。据统计,2004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15%。在全国七大水系中,根据413个水质监测断面记录,只有41.6%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比2000年下降16.1%,长江、珠江的水质较好,海河、黄河、淮河、辽河、松花江的水质较差,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4年城市空气质量41.4%到达二级标准,比2000年的63.5%下降22.1%,*酸雨污染问题严重。城市噪声扰民较为普遍,7.3%的城市处于严重或中度污染水平。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我国

  -可修编-

  .-

  进入了一个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开展的障碍因素。

  2、生态恶化趋势加剧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与之发生联系的自然因素的总和,人类的活动必然对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土地退化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全国森林面积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列世界第134位,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五省〔自治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86%,乱砍滥伐现象仍屡禁不止。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水生态系统失衡,2004年,全国有79个城市缺水,有2340万人口,130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植物丰富区面积不断减少,乱捕滥猎和乱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和我国经

  济社会的协调开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平安。

  3、入世给我国环境保护带了新挑战

  我国在2001年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即通常所谓的入世。入世后,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兴旺国家会要求我们执行与之同样的高环境标准。[1]因此,WTO的一些绿色条款,有可能对我国商品出口造成影响,限制了国内那些不符合环境标准商品的出口贸易。这就要求国内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改善环境行为,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高环境标准又会导致产品本钱增加,降低产品竞争力,阻碍其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如何协调高质量环境保护标准与产品本钱

  之间的关系,成为入世后我国环境保护政策面临的新挑战。

  4、落实科学开展观重要举措

  -可修编-

  .-

  二、我国当前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分析

  建国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我们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但是环境问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视环境保护,人类社会必将为自身的开展而付出代价。随着环境问题的凸现,国务院于1973年成立了环保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全国开场“三废〞治理和环保教育,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场。经过20多年的开展,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具体包括三大政策八项制度,[2]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这三项政策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请登记与许可证〞,“限期治理〞,“集

  中控制〞等八项制度。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环境保护政策是把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通过各种方式到达有效率的污染水平。[3]因此,预先采取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率的方法。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经济开展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的产生和蔓延。其主要措施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及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方案;对开发建立工程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

  时〞制度。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

  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又是一种共有资源,为了防止“共有地悲剧〞,必须由环境破坏者承当治理本钱。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费原那么的表达,即由污染者承当其污染的责任和费用。其主要措施有: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用于防治污染;对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结合企业技术改造防治工业

  污染。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可修编-

  .-

  由于交易本钱的存在,外部性无法通过私人市场进展协调而得以解决。[4]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外部行为,因此,政府必须介入环境保护中来,担当管制者和监视者的角色,与企业一起进展环境治理。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控制和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及国家和地方监测网络;实行

  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重要城市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三、政策科学视角下的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是一项具体的政策,而是形成的一个完善的政策体系。下面笔者将从政策科学的角度对现阶段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做出具体分析。

  1、在政策目标取向上,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开展。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政策的目标取向决定了在制定政策方案过程中的价值抉择。环境保护是我国可持续开展战略的一个具体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开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仅考虑环境保护目标的需要,同时也注重环境对经济系统可能造成的负担。一般来说,我国环境政策的总体战略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型〞的,而不是“环境优先型〞的。这一特征与我国环境政策的政策背景相一致,我国正处于“以经济建立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人们生

  活水平不高的国情下,追求“环境优先〞的政策取向是不现实的。

  2、在政策主体上,政府是政策的制定主体和执行主体。政策主体是指那些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个人或组织。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开展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各国的政策制定主体也有所差异。我国在以政府为本位的现实状况下,政府是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我国政府担当着环境治理的重任,一些社会团体和企业虽然也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但由于环境保护政策已把权力根本上都授予政府,他们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缺乏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是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为政府理性是有限的,政府在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方面都有局限性,会面临决策失误和执

  -可修编-

  .-

  行不力的困境。正是这些局限性为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空间。

  3、在政策作用点上,注重同时从根源上预防和从后果上治理。我国“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政策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既要处理已经出现的后果,更要采取措施预防新的环境问题。预防新的污染源出现,可以把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那么是一种补救式措施。所以,在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中要坚持把预防与治理二者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环境保护政策的作用,追求

  理想的政策效果。

  4、在政策的实施机制上,管制性手段和诱导性手段相结合。管制性手段是政府直接利用政策干预环境保护,而诱导性手段是政府借助市场机制诱使企业因符合自身利益而保护环境。目前,管制性手段仍在我国占主导地位,价格、税收等一些起到诱导性作用的经济手段使用得较少。而管制性手段因政府部门和官员的自利行为会呈现“软化〞现象,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从长远来看,运用经

  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是一种必然趋势。

  四、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我国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落实,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已根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得到一定遏制。这与各项政策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这些政策成为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进展监视管理的有效工具。以2004年为例,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全年共实施环境行政处分案件数80079件,确定交纳排污费单位73.3万个,共征收排污费94.2亿元,当年办理环境设立工程323264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99.3%,“三同时〞制度实际执行工程78907个,合格工程76038个,执行合格率95.7%,当年完成限期治理工程数22649项,关停并转企业13338个。*进入2005年以来,又先后有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XX冶金研究所XX东方金铝公司电解铝技术改造工程等一批工程因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法被叫停,并责令限期整改。近期,因松花江污染事故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掀起了新的“环保风暴〞。

  -可修编-

  .-

  由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力度是较大的。其中,这与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提高密切相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行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何认识这些问题,

  并对政策做出相应调整,是环境保护政策作用得以发挥的关键。

  首先,有些政策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的需要,已经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任何公共政策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生成和发生作用的。如果政策的环境变化,政策也要随之改变。我国正在经历由方案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这个转变就是我国公共政策的客观政策环境,所有的公共政策都要与这一转变相适应,环境保护也是如此。我国从开场实行环境保护以来,制定了大量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它们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提供了客观法理依据,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根本建立,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原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如“三同时〞制度原本是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的重要措施。但这些管制性措施带有明显的方案经济色彩,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硬的预算约束机制使企业投资于治理污染设施缺乏利益上的鼓励,加上政府企业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企业会采取时机主义行为,着眼于短期效益最大化,而尽可能减少环境方面的投资,从而使“三同时〞制度

  逐步失去应有的效力。

  其次,有些政策未能充分表达价值规律的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原有的目的。如排污收费标准应根据污染物的治理费用和社会损失费用确定,至少不能低于污染治理本钱。但目前的排污收费标准偏低,仅为治理设施运转本钱的50%左右,某些工程甚至不到污染治理本钱的10%,致使许多企业宁愿交纳排污费

  而不愿进展治理。

  最后,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定位不合理,弱化了其他治理主体的责任。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工作中,政府仍承当着主要治理者的角色。据统计,70%以上的环境保护投资是政府或公共投入,而一些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近60%的污染物消减和控制投资是由私人部门直接支付的。单一的投资主体造成我国环境治

  理经费严重缺乏,环境保护政策资源缺乏,影响了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

  -可修编-

  .-

  可持续开展战略〞已为国际社会广泛承受、认同。世界环境与开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开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开展。从社会观角度,可持续开展主X公平分配,包括兴旺国家与开展中国家资源的公平分配,当代人和后代人资源的公平分配;从经济观角度,可持续开展主X在保护地球上自然系统的根底上经济

  持续增长;从自然观角度,可持续开展主X人与自然和谐开展。可持续开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开展、经济的可持续开展、社会的可持续开展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可持续开展战略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对传统开展模式的挑战,它谋求建立新的开展模式和消费模式,这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开展和社会开展进程要从现在运行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一个新的模式,它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并存在着错

  综复杂的关系。可持续开展是中国彻底摆脱贫穷、人口、资源和环境困难的唯一选择。在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以后,国务院组织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开展白皮书?,提出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开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并已经开场了具体的行动,这表

  现出中国实施可持续开展战略的决心。

  -可修编-

  

篇十五: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意义

  摘要从地貌与气候2个方面阐述了青海湖流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介绍了其保护和治理的背景,并提出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意义及必要性,以期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特征;背景;意义;必要性;青海湖流域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该区域由青海湖流域、茶卡盆地—共和盆地及都兰察汗乌苏—香日德地区3个部分组成。青海湖流域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重要自然地理单元,是连接西藏、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的主要通道,也是沟通青海省南部、西部和东部地区的枢纽地带,流域周边地区所在的行政区域涉及海晏、刚察、共和、天俊、都兰、乌兰和贵南7个县,总面积52721.3km2。主要自然景观是高山、草原、荒漠和湖泊,其中青海湖为我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著名的内陆高原湿地水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辽阔的水体环境与人文、社会、历史交织所孕育出来的丰富自然资源和地方民族文化是国内乃至世界的宝贵财富,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青藏高原整体生态变化的发展趋势,其变化对青海省西部柴达木盆地、东部湟水谷地、北部的祁连山地区以及南部江河源区均影响较大[1-3]。1自然环境特征1.1地貌特征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位于秦岭、祁连山和柴达木盆地的结合部属于秦祁昆仑地槽褶皱区。印支、盐山和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产生了类型不同、规模不等的断裂系统和山脉,从而逐步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主要山脉有大阪山、日月山、大通山、青海南山以及相间的盆地。区内最高海拔为大通山山顶,海拔4300m。区内地貌类型多样,在山麓与平原交替地带有冲积洪积扇;湖岸周围分布由沙堤阶地;在湖边及低洼地带有沼泽地分布;在湖的西部和北部发育着三角洲、河漫滩及河流堆积阶地;湖的东部和北部有流动沙丘、固定沙地、半固定沙丘、沙地等,为大面积的风沙堆积区。该区域包括了现代中山、冰原台地、中山、低山、冲积平原、滨海平原等。1.2气候特征青海湖流域地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高寒区、西北干旱区和东部的季风区交汇地带,气候特征为温暖期短、寒冷期长,干旱少雨,四季不分明,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烈。流域内年平均气温在-1.0~1.5℃,最低月平均气温-23~-18℃,绝对最低气温-35.8℃;最高月平均气温16~20℃,绝对最高气温26℃。青海湖流域海拔较高,气温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山丘区低,湖盆区高,无霜期很短。“湖泊效应”使湖滨地区比距湖泊较远的地区无霜期略长,全年平均降水量在300~400mm,年平均蒸发量在1300~2000mm,属于半干旱地区。2保护和治理的背景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类的过度放牧、无序开垦、超量樵采、采矿挖沙(石)、水资源利用不当以及工程建设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等综合因素,造成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截至目前,青海省已成为我国沙漠化比较严重的省(区)之一。沙漠化土地面积仅次于新疆、内蒙、西藏、甘肃,排列第5位。共有沙漠化土地面积11.63万hm2,占全国沙漠化总面积的6.78%。草地退化日趋严重、草地鼠虫灾害频繁、渔业资源濒临灭绝、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

  息地环境破碎、湿地面积不断萎缩和沙尘活动频繁等现象的发生,使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区域生态质量锐减,生态和资源安全缺乏保障,同时也对黄河中下游的水资源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生态环境的退化不仅影响区域周边人民的生产与生活,而且制约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由于青海湖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重要的生态、社会、经济影响地位,因此为了保护青海湖流域,保护农牧业生产基地,提高土地生产力,全面发挥该区生态与社会服务功能,合理开发资源,协调人地关系,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中央领导和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国务院于1992年1月批准青海湖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收入“国际重要湿地目录”;1993年4月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制定了“关于鸟岛保护区”实行入区审批制度;1994年2月国务院在《关于发布第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单的通知》中,将青海湖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于1997年,批准建立了《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青海省人民政府也于1997—2001年先后出台了《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青海省退耕还林、

  还草总体规划》和《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相关文件,这不仅为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同时也奠定了相应的法律基础。

  3保护和治理的意义及必要性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所具有重大生态、社会和经济意义:一是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的气候调节器,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部蔓延的天然屏障,是高原高寒干旱地区重要的水汽源,它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也是保护青海省社会经济最发达的河湟谷地生态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二是青海湖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是世界著名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代表性、生物多样性以及特有性,其他湿地均无法呈现和替代。三是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高原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基地,是高原特色资源裸鲤的栖息地,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的依托。保护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可以有利于保证该地区社会安定团结,对于该区域乃至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不加大治理力度,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局部生态环境扭转和总体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在继续,完全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因此,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线,以退化土地的治理为主体手段、以增加农牧业收入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正确把握生态保护、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关系[4-6],正确定位地区相关产业间的关系、加大对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力度势在必行。4参考文献[1]赵明月,赵文武,安艺明,等.青海湖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2,10(2):15-20.[2]陈克龙,韩艳丽,曹生奎.青海湖流域植被生态补偿标准初探[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21-24.[3]陈晓琴,张娟,王静慧,等.青海湖流域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研究[J].群文天地,2012(3):94-96.[4]吴学宏,曹艳芳,陈素华.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动态响应[J].华北农学报,2005,20(S1):65-68.[5]谷淑湘,王建明,李运,等.阿荣旗耕地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5):64-65.

  

篇十六: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保护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生态保护的内容,包括“保护自然环境”与“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两个方面。这就是说,要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污染和破坏生态坏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生态环境,预防生态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生态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多年的实践证明,人类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必须同时注意自然界的“报复”,注意发展生产给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影响,而不能超过某一个限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就是要明确提出这一限度,使大家认识这一限度,以政策、法律形式作出具体规定,并尽力实施这些规定,否则人类的生存环境就会遭到破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农业的现代化,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走过的道路早就证明,没有一个清洁的生态环境也就没有现代化。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甚至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和退化,则不只与我们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不相符合,而且也会危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身。这是由于:(1)自然资源的退化和破坏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2)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人民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如果

  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将会引起尖锐的矛盾,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3)现代化的生产装备(设备、仪表等)需要一个清洁的环境(精

  密的产品也是如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搞不好生态环境保护也就难于实现现代化生产。

  生态环境污染的远期影响,是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不只是致癌,而且可能通过胎盘危及胎儿,以及引起遗传变异,染色体畸变和遗传基因退化。这不只是第二代、第三代的问题,严重时可能使人类的质量退化,贻害子孙后代,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自然资源的破坏,有的要几十年、上百年才能恢复,有的则难以逆转。如据近2000年来记录的统计,约有110多种兽类、130多种鸟类业已灭绝,其中有1/3是19世纪以前灭绝的,1/3是19世纪绝种的,1/3是近50年来被消灭掉的。目前全世界估计有25000种植物,1000多种脊椎动物,正处于灭绝的边缘。尽管人类正在采取许多局部性保护措施,但一些珍贵动植物还在继续走向灭绝,因为人类活动形成的全球性有害影响远远胜过局部保护性措施所产生的效果。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破坏的情况也是相当严重的。例如,有的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大气污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使冬季人的死亡率显著增加。近来频发的雾霾天气,不仅给首都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也给首都的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从水体来看,地下水硬度增高,水位下降已成为大城市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加之有些地方地表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紧张已成为影响生产发展的严

  重问题。此外,噪声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也很严重。如湖北江汉湖群,素有千湖之称,现在湖群已由原来的1000多个减少到300多个。长江上游因植被受到破坏,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冲入长江的泥沙达6亿多吨。

  生产建设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是经济建设中的战略性问题。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没有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是难以调整过来的。这样来分析问题,才能更深刻地认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迫切性。

  因此,一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生产部门的领导者和广大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都要既有生产观点,又要深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搞好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也要促进生产发展,作到生态环境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人民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在认识、政策、体制和能力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2.45010、14.29%,超额完成减排任务。污染治理设施快速发展,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c70提高到72%,火电脱硫装机比重由12%提高到82.6%。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全面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不断深化,环境

  质量有所改善,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于Ⅲ类的比重提高到51.9%,全国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26.3%。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生态保护切实加强,核与辐射安全可控,全社会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程度进一步提高,“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完成。

  当前,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凸显,压力继续加大。一些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农村环境污染加剧,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核与辐射安全风险增加。人民群众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居高不下,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压力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法制尚不完善,投入仍然不足,执法力量薄弱,监管能力相对滞后。同时,随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污染物产生量将继续增加,经济增长的环境约束日趋强化。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主要原因是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一些地区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一些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同时,长期以来对生态环

  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切实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与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篇十七: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4以内对于水流速度较快的河段可增设重力式挡土墙借此来减少水流的冲梯形断面这是较为见的河道断面形式它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施工简单占地面积小这种断面形式的河道护坡以浆砌石为主由此能够起到增加美化效果和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目的同时可在护坡上布设亲水平台并在其上种植草坪双层断面这种断面形式被用于地处城镇位置的河道它的上层是一条明河除具有休闲观光等功能之外还可以养殖鱼类下面一层为暗河发挥着河道的基功能可供水质较差的水流通生态护坡与护技术目前在城镇河道整治工中生态护坡护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新型生态材料和技术并在河道整治工中获得了广泛应用根系固土植物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根系较为发达的植物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在生态换中应用根系发的植物能够有效提升护岸的抗冲刷能力有助于土壤的保护从而到水土保持的目的各地区在进行河道整治工可结合地区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土工网垫土种植基这是一种以高分子聚合物作为主要材料制作网垫并辅以土壤肥料及种子的生态化技术措施经过相应的培育之后种子会长为草垫其发的根系能够将网垫草及土壤有机结合到一起用生态护岸技术时必须对边坡的稳定性问题予以重视可以取实验的方法对边坡稳性进行分析首先通过烘干对试验地土样的干重度及自然含水率进行测按照下式对含水率进行计算

  中小河道生态整治的必要性及意义

  □荣金升(丹东市江河流域管理处)【摘要】摘要:由于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加之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的滞后,导致越来越多的生活及工业污水直接被排放到河流当中,河流本身的自净能力已经无法满足污水处理要求,由此造成河流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河流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重。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提升,对河道整治工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仅要求在河道整治过程中,增加相应的景观,还对河道水质提出了要求。因此,应当在对城市污水进行有效处理的同时,对河道环境进行生态治理。基于此点,文章中小河流生态整治的必要性及其意义。【期刊名称】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2【关键词】城镇;河道;生态治理

  1中小河道生态整治的必要性分析

  河流与城镇的建设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几乎所有的河流沿线上都分布着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城镇,河流作为自然资源的载体,其在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对于自然生态环境而言,河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但能够对地下水给予适当的补充,而且还能通过水流的多样性实现水生物的多样化。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大量河流水系受到了过度的开发。为进一步提升河道本身的防洪能力,常常会采用堤、坝等混凝土工程措施,混凝土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其最突出的特点为不透水性,它在河道防洪工程中的应用,使得河流的自然径流被阻

  断,由此减少了绿色空间,河流生态系统及周边景观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从河道工程学的角度上讲,工程的安全性及其造价是建设过程中最为关注的两个方面,由此导致水资源生态的考虑常常被忽视,从而造成了自然生态景观的破坏。河道整治作为一项工程措施,它的主要作用是保证河道本身的基本功能得以实现,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逐步提升水环境的自净能力,为绿色河道建设提供条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显著的提升,人们对河道整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建设人、水、自然相和谐的大环境,并在河流建设中,改变以往只重视防洪抗旱的观念,积极打造具有亲水性特点的生态河流,使河道的生态效益得以充分发挥,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河道的生态整治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合理运用生态化技术措施,对景观生态进行修复。

  2城镇建设进程中小河道生态整治的关键技术措施

  2.1污水治理技术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使得大量的生活污水被直接排入到河道当中,由于污水中含有一定的N、P元素,从而会对水环境造成污染。相关研究表明,城镇污水经初步处理后,便可达到排放标准。故此,可结合地方产业规模及居住条件,设置相应的氧化池或是化粪池,对城镇污水进行初步的净化处理,然后再排入至河道当中,由此能够满足水体自净能力的要求。施工导流是污水处理较为常用的措施之一,但若是导流不当,则可能会对周围的农田及河流造成污染。所以,必须制定合理可行的施工导流方案,对施工段的长度进行科学安排,在充分考虑河流接受污水能力的基础上,对河网进行实时水质监测。同时,应当选择水质相近或是污染更加严重河流进行导入,不得

  导入周边水质较好的河道或是水塘、农田。为了避免淤泥造成二次污染的情况发生,不得对河道污泥进行随意堆置,并在河道疏浚过程中,做好弃渣场周围的截排水工程,若是弃土方量较大,则应分层堆置,并在表面采取覆盖措施。2.2河道生态治理技术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极为庞大的系统,它由河岸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及湿地等组成,其最为基本的作用是为城镇提供物质支持。在对河道环境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对河道断面进行多样化设计。在对河道断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将河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以实现工程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标,完善河道断面设计。同时,要对流域系统的构成情况予以充分考虑,打造出一个兼具防洪功能的综合生态系统。①矩形断面。这种断面形式具体是指,在常规以下采用干砌石砌筑为矩形,在超出常规水位的部分采用碎石堆砌成斜坡,它的主要作用是能够对堤防进行保护,并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若是河岸本身的绿化带较为充裕,边坡比则应当控制在1:4以内,对于水流速度较快的河段,可增设重力式挡土墙,借此来减少水流的冲刷。②梯形断面。这是较为常见的河道断面形式,它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施工简单、占地面积小,这种断面形式的河道护坡以浆砌石为主,由此能够起到增加美化效果和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目的。同时,可在护坡上布设亲水平台,并在其上种植草坪。③双层断面。这种断面形式常被用于地处城镇位置的河道,它的上层是一条明河,除具有休闲、观光等功能之外,还可以养殖鱼类。下面一层为暗河,发挥着河道的基本功能,可供水质较差的

  水流通过。生态护坡与护岸技术。目前,在城镇河道整治工程中,生态护坡护岸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新型生态材料和技术,并在河道整治工程中获得了广泛应用。①根系固土植物。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根系较为发达的植物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在生态换中,应用根系发达的植物能够有效提升护岸的抗冲刷能力,有助于土壤的保护,从而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各地区在进行河道整治工程中,可结合地区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②土工网垫土种植基。这是一种以高分子聚合物作为主要材料制作网垫,并辅以土壤、肥料及种子的生态化技术措施。经过相应的培育之后,种子会成长为草垫,其发达的根系能够将网垫、草及土壤有机结合到一起。采用生态护岸技术时,必须对边坡的稳定性问题予以重视。可以采取实验的方法,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首先,通过烘干法对试验地土样的干重度及自然含水率进行测定,按照下式对含水率进行计算:上式当中,代表土壤含水率;和分别代表原土重和烘干土重。含水率的实验数据如表1所示。通过试验,得出土样的液、塑性限值的平均值,分别为7.10%和17.30%,将之带入到塑性指数的计算公式当中,可计算出该土样的塑性指数为10.20,查表后确定该试验土样为粉质粘土。依据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可采用生态型边坡,通过内置石块、种植土石笼的方法,构建生态挡土墙,由此不但能够为绿色植物的生长提供所需的土壤,而且还能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有利的生存空间。生物生态治理技术:①生物膜技术。该技术具体是指借助纤维等合成材料,并辅以卵石,在表面形成一层特殊的生物膜,通过生物膜本身的自净原理,将卵

  石填入河道当中,借此来改变单一的水环境生态链结构。该技术具有投资成本低、操作简单方便、对周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河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②生物浮床。由于城镇的河道断面相对较小,在水域景观设计中,可在局部搭配相应的水生植物,借助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吸附作用,对水体当中N、P等元素进行吸收,再以收割植物的方式,将N、P等元素从水体当中带出,由此可以达到净化水质、改善景观的目的。滨水设施,在滨水景观当中,亲水设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具体设置的过程中,除了要结合地方特色之外,还要满足人们休闲、观赏的需要。如可在河道上建设亲水台阶、水榭长廊、喷泉、休闲公园等设施。

  3结论

  综上所述,城镇河道的生态整治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程,在治理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污水处理力度,降低对河流水体的污染,同时,运用河道生态治理技术,构建亲水、休闲、生态功能显著的滨水环境,使河道在城镇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参考文献[1]顾秋平,徐乃文,徐国强.生态护坡技术在生态河道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水务,2012(10):88-90.[2]江红梅,王正中,张小朋.我国城市河流水环境综合规划治理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2(11):102-105.[3]裴国霞,郝拉柱,郭非凡.河道水流特性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4):129-133.[4]杨文和,许文宗.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实践生态治河新理念[J].水利规

  划与设计,2013(1):123-125.[5]张纵,施侠,徐晓清.城市河流景观整治中的类自然化形态探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2012(2):92-94.[6]李小平,张利权.土壤生物工程在河道坡岸生态修复中应用与效果[J].应用生态学,2013(9):175-177.(责任编辑:韦诗佳)

  

篇十八: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在200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把生态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环境建设的地位和历史意义西部生态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切入点。西部大开发必须要生态先行,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如果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大型基础设施和生产基地没有生态屏障,人才、信息、技术也进不去,资源利用不了,西部开发战略也实现不了;同时,还由于东部人口密度大,中华民族今后生存发展的空间还必须得益于西部开发,所以甘肃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根本性基础条件的改善,至关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和前途。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加大治理和改善中西部生态环境的力度,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编制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对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三北风沙区、草原区等生态极度脆弱地区的生态治理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依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国家将用50年左右的时间,动员和组织全国各族人民,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产与生活条件,加强综合治理力度。生态建设是我省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甘肃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由于长期的毁林毁草滥垦过牧,使其成为我国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全国80%的水土流失面积和95%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分布在甘肃,并且还分别以每年1万km2和3436km2的速度继续扩展。特别是甘肃地处长江、黄河源头或上中游,每年流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高达20多亿吨,导致中下游江河湖库严重淤积,河床不断抬高,长江水患和黄河断流频繁发生,每年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防汛、抗旱及赈灾济民,给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日趋严重的水患灾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加强西部生态建设,切实保护好西部现有森林,大力开展退耕还林,恢复西部林草植被,是从根本上治理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水患灾害的治本之策,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西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风沙危害区,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沙尘暴,不仅影响到我国的许多地区,北京、天津以及整个华北地区都深受其害,而且漂洋过海,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生态热点问题。可以说,甘肃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力改善我省生态环境,才能从整体上遏制住我省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减少自然灾害,为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三步战略奠定生态环境基础。生态建设是促进我省和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又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在200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把生态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甘肃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不仅极大地制约了甘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严重地影响着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甘肃生态环境,才能实现西部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只有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甘肃生态环境,才能改善投资环境,广泛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甘肃丰富的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础和前提。1992年的世界环境大会文件《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指出:“林业这一主题涉及环境与发展的整个范围内的问题和机会,包括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权力在内”,提出“森林资源和森林土地应以可持续的方式管理、以满足这一代人和子孙后代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精神

  方面的需要”,赋予了林业新的内涵。林业作为具有双重性的行业,既可以提供生态效益,又可以提供经济效益,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林业建设是生态建设最根本、最长期的措施。正如温家宝同志指出的,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该赋予以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以首要的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应该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

  

推荐访问: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环境治理 生态 意义

版权所有:五德范文网 201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五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五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9007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