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德范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百年历程的四个历史时期14篇

百年历程的四个历史时期14篇

时间:2022-11-15 15:40:02 公文范文 浏览量:

百年历程的四个历史时期14篇百年历程的四个历史时期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社会治理历程与经验  作者:王浩翼来源:《新长征·党建版》2021年第11期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年历程的四个历史时期14篇,供大家参考。

百年历程的四个历史时期14篇

篇一:百年历程的四个历史时期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社会治理历程与经验

  作者:王浩翼来源:《新长征·党建版》2021年第11期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恢宏历史,既是一部带领全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在探索与实践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发展史。站在建党百年的历史关头,回顾和梳理百年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总结和提炼百年社会治理的宝贵经验,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深入把握,也是从百年社会治理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经验启示。

  一、建党百年我国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

  探索阶段(1921—1949):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的初步实践。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在28年的时间里领导中国先后经历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重要历史时期,先后在井冈山、中央苏区、晋察冀、陕甘宁等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社会治理的摸索和尝试。通过制定《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维护了人民根本利益,通过落实“议行合一”“普选制”“三三制”等政权建设原则获得了人民拥护和支持,通过发展农民协会、贫农团、工会、革命互济会等群团组织提高了治理效率,通过强化医疗卫生、教育、福利等社会事业改善了社会民生,通过解决吸食鸦片、会匪游民问题净化了社会风气。这一系列治理措施和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巩固了党的新生政权,更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推进阶段(1949—1978):“单位制”下的国家全面管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为了进一步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国民经济,中國共产党充分借鉴革命根据地和苏联建设经验,将城市中绝大多数企事业机构纳入国家体系,成为集政治、经济、管理、服务等多种社会职能于一身的“单位”,社会成员通过“单位”获取资源、身份和地位,体现了对国家的依附,形成了“国家——单位——个人”的治理主线。对于少数无法被纳入“单位”的居民,则是充分发挥街道办、居委会的补充作用,建立起“国家——街居制——个人”的治理辅线。在广大农村,党和政府将上百万个自然村落和核心农户构成的传统农村社会统一于“人民公社”中,国家权力可以直达基层的各个角落。在这种国家管控模式下,整个社会处在一个超稳定状态。

  转型阶段(1978—1992):从国家管控走向社会管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昔日由国家主导的“单位社会”开始向国家、市场和社会三个领域分化。为了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党和政府颁布《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等法律法规,赋予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新的行政

  功能,用以承接“单位”退场后的社会建设与整合职能。在广大农村则是通过建立乡镇政府和村委会接管人民公社的政治和社会职能,形成了“村民自治”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路径,向现代社会管理体系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

  发展阶段(1992—2012):现代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传统依靠“单位制”与“街居制”的社会管理和控制模式难以适应来自国企改革和城乡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与变化。因此在2000年11月,中办、国办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正式在全国推进社区建设,实现了从“单位共同体”到“社区共同体”的转变。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行了专门部署,首次将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具体目标,社会管理就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阶段(2012至今):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充分总结过去几十年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进行了系统完善,提出了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其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新思路,首次将“社会治理”写入全会文件,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鼓励和支持社会主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目标。2021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将综合管理权等治理权限延伸到乡镇、街道一级。这一系列的社会治理实践和理论体系的创新标志着党领导下的社会治理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

  二、建党百年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治理理论坚持以人民、国家及社会为治理主体,通过利益关系的协调、公共服务的调整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以达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人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不仅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也体现了理论的正确性、科学性、时代性。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充分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社会治理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社会治理的新途径,推进我国社会治理体制从青涩走向成熟,逐步实现社会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的目标。

  始终坚持社会治理的公共性取向。公共性是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也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社会治理不同历史阶段的共同主线。中国共产党百年社会治理历程始终以公共性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和最高目标,各项制度设计与安排最大限度地从满足公共需要、扩大公共参与、增进公共利益、维护公平正义、培养公共精神出发,使每个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尊严都得到有效维护,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寻求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始终坚持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纵观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的百年历程,既不同于古代与近代的统治方式,也与西方社会治理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其最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做到了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国情形势,牢牢抓住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认识到了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目标与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与艰巨性,在此基础上立足实际,选择了与国情相契合的社会治理模式,并及时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转变调整治理路径,最终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治理之路。

  始终坚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实现“善治”的重要基础。一百年的社会治理实践已经证明,党领导下的社会治理经历了不断健全与完善的过程。为了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在社区建设、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等诸多领域制定了大批基础主干法规,出台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形成了一整套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为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姜姝

  

篇二:百年历程的四个历史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由此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党史百年】基本知识

  01创建过程一、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二、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02重要会议一、党的创建时期1、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2、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3、中共“三大”(1923年):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二、土地革命时期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2、遵义会议(1935年):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七大”(1945年,延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四、解放战争时期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北平)五、新中国成立后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中共“八大”(1956年):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4、中共“十二大”(1982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中共“十三大”(1987年):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6、中共“十四大”(1992年):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中共“十五大”(1997年):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8、中共“十六大”(2002年):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03探索历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1、中共“二大”: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2、八七会议:中共认清了中国革命的基本方向,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3、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问题。

  二、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1、中共“八大”正确地指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2、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使探索误入歧途。3、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和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4、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6、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中共“十五大”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8、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04武装斗争一、重要革命战争1.北伐战争:1926年5月至1927年7月2.抗日战争: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3.解放战争: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4.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至1953年

  二、军队建设1.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2.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是**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3.1927年“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著名论断“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4.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5.抗战开始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6.解放战争至今,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7.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朝作战。8.新中国成立后,对军队进行整编,成立多兵种合成部队。9.1955年实行义务兵役制、军衔制。10.进入新时期后,人民解放军进一步加强了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建设。三、人民军队不同时期的名称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中国工农革命军或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八路军和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时期(1950—1953)中国人民志愿军四、军事路线和方针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①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②红军四次反围剿采取的是运动战。2.抗日战争时期: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反“扫荡”中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等灵活战术。3.解放战争时期:①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②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西北人民解放军采取了“蘑菇”战术。③1947年,人民解放军以主力打到外线去,以中原为突破口开始全面反攻;④1948年解放军实行战略决战,且将敌人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⑤1949年渡江战役后,继续追歼残敌,解放全国。

  05党的建设一、思想建设1、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1)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给思想混乱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2)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3)1945年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了重要准备。

  (4)1945年七届二中全会告诫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论断。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2)1992年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3)1997年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4)2002年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5)2007年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二、理论建设中国共产党先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

  06农民农村问题1.建国初期1950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政府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运动,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由此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1960年中央开始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加强农业生产坚决纠正“共产”风。

  4.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过分强调以“以阶级斗争为纲”,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后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5.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

  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四次变革及启示

  07统一战线国民革命时期革命统一战线。由广大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工、农、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工、农、知识分子和非劳动者的联盟。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第二次合作)。包括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解放战争时期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包括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广大华侨、各界民主人士及其他爱国分子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地方实力派。

  改革开放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爱国统一战线。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08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就1、建国初期(1949—1952三年经济恢复时期):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为我国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准备了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2、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1956——1976):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取得建成东北工业基地、修建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等成就),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基础;大庆油田建成,扔掉“贫油”帽子,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己;新兴的电子工业,国防航空工业(两弹一星),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条条战线涌现出一批模范任务,成为共和国经济建设的“脊梁”(王进喜、邓稼先等)。3、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今):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开放城市、开辟经济开放区等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国企改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

  4、经济建设中的严重失误、解决及失误原因:失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分别如何解决的:1961年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结束了大跃进;1978年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束了人民公社;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文化大革命,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文化大革命全面拨乱反正,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原因:①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②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③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对国情认识不清,又急于求成。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为发展经济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①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③建立经济特区等;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国企改革;⑤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指导经济建设。6、从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得到哪些启示?①进行经济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②在经济建设中一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综合平衡,稳步前进;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④发展经济,必须保证社会的稳定,安定团结至关重要;

  ⑤党和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也是不可取的。

  09现代中国的外交外交:通常是指一个国家为了实现其对外政策,通过互相在对方首都设立使馆,派遣或者接受特别使团,领导人访问,参加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参加政府性国际会议,用谈判、通讯和缔结条约等方法,处理其国际关系的活动。影响外交的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历史传统、国际国内环境、领袖风格。新中国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0年代的外交:3点外交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4大外交成就:1949年,中苏建交,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迎来第一次建交热潮(17国);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成熟;1954年,日内瓦会议,五大国身份参加,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5年,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得到拥护。60年代的外交:2点外交方针:两个拳头打人、一大片。2点成就:1964年,中法建交,第一个西方大国;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形成了第二次建交热潮。70年代的外交:2点外交方针:一条线、一大片。3点成就: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10.25);中日建交(1972);中美建交(1979)。三个联合公报:1972.2《上海公报》正常化;1978.12《中美建交公报》,建交;1982.8《八一七公报》,一个中国原则。80年代的外交:3点外交方针:全方位、无敌国、不结盟。3项外交成就: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外交;创建或参与国际组织开展外交。特点:独立性、主动性、和平性、广泛性。

  10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法制建设1、1949年新政协会议通过《共同纲领》,地位: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和施政方针,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2、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地位: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改革开放后:①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制定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之后不断完善宪法内容,还颁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法律。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初步形成。②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依法治国成为国家的基本方略。

  

篇三:百年历程的四个历史时期

  7中华民族复兴百年历程回顾及思考

  (内部资料,请勿外传

  汪朝光

  中华民族的复兴的理想一直深植在中华儿女的心中,这与我们国家的历史相关,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漫长的五千年的历史未曾中断。我们也曾有过辉煌闪耀的历史,中国古代发展有秦汉、隋唐和明清三座高峰。我们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印记,但是近代以来的落后确是亿万中国人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因此想要恢复往日辉煌的期冀也就一直伴随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所思所想所为。

  我们本讲的内容主要是对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百年历史的回望和思考,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华民族在这百年之中走过了怎样的历程?它有什么样的意义?

  第一部分:黯淡的开端(二十世纪前十年

  1900年伴随义和团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进入到二十世纪时一片惨淡。辛丑条约被认为近代以来最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这主要不是体现在巨额的赔款上,而是体现在以下三点上,第一,外国列强可以在北京等十三个重要城市驻兵;第二,若干省份停止科考若干年;第三,派出大臣去西方赔礼道歉。这一切给中国带来了屈辱的感觉,总之1900年前后的中国非常低落,中国正是在这样一个非常低落的起点上进入一个新的世纪的。

  面对外国列强所遭受的挫败和屈辱使所有人都意识到必须进行改革了,不管是社会上普通人,还是革命者,还是清政府的顽固势力都这样认为,就连被当成顽固守旧的最大代表的慈禧太后也在逃跑的路上发表了改革诏谕,以示改革之念。由此开始了晚清的十年新政,这些新政的施行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对于推进法律制度的近代化,教育制度的近代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认为总体上新政是失败的,它并没有挽救清政府于危难,反而将自身推向最后的被推翻。那么我们会问,晚清新政为什么会失败呢?这可能主要是以下两点原因:其一,时间节点或者机遇的问题。近代以来清政府自身进行了几次大的改革,这些改革大多没有坚持下去,可能坚持下去最后就

  成功了,洋务运动如果坚持下去可能就成功了,戊戌变法坚持下去或许也能成功,但是到新政的时候即使坚持下去也未见成功,这是因为时机已失,当时社会普遍对清政府失去了信任。其二,一些具体举措方面存在错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改革与具体国情的结合,一个好的改革永远不是一个最完善的改革而是一个最合适的改革,晚清新政在这方面就没有很好地意识到这一点。比如废除科举,这本身是好的,但是对于一个以存在一千多年的制度而言,依存于此的人是非常多的,一时间将这一制度废除会损害很多人的利益,因此仓促的废除科举只能导致社会特别是文人对政府的不满。另外像铁路国有政策也是如此,这一政策本身不坏,但是坏在政府的在实施这一政策时的反复和出尔反尔,由此导致了民间商人对政府的反感。

  伴随丧权辱国的条约的签订和清政府的垂死挣扎,中国在二十世纪的前十年里走入了历史的最低点,中国的前途似乎也是一片黯淡。

  第二部分:艰难的复兴(辛亥革命到抗战前

  虽然经历了低落的十年的,不过事物的发展总是走到最低点时就会像另一面发展,所以就会有新的发展,也就是所谓的否极泰来,但这过程是艰难的是曲折的。

  1.辛亥革命

  我们对于辛亥革命一直都给予里相当高的评价,但是有人会质疑辛亥革命真的有这么重要的意义吗?因为它好像并没有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片坦途,本身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清楚辛亥革命在破旧立新方面巨大的意义,在这方面对于辛亥革命的意义怎么强调都

  不为过。辛亥革命的胜利是清政府覆灭,中华民国成立,中国由帝制走向共和,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革,中国的帝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一个王朝赶走一个皇帝,更是彻底结束长达两千多年的帝制,从此不要帝制,民主和平等的信念在中国人心中扎下了根。所以到后来无论是袁世凯称帝还是张勋复辟都只能是一场闹剧,遭万人唾弃,草草收场。当然辛亥革命也有一些具体成果,辛亥革命之后现代经

  济迎来了将近十年的(1911-1921的迅速发展期,1918年还建成了四艘万吨轮。在外交方面虽然有一些小的挫折,但是总体而言是逐步收权的过程。

  2.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一场全民意义上的运动,是以学生为先锋,有商人等多个阶层参加的全民运动。这一运动因抗议在巴黎和会上的不公平合约而爆发,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外交的进程,之后的外交关系中也都是收回益权的。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第一次对外国列强的不合理要求说了不,并以战胜国的身份同德国、奥地利签订了近代以来第一个完全平等的条约。这种积极的成果离不开战争之初当政者敏锐地意识到战争的形势,并且判断出应该站到协约国一方。这种正确的判断使中国的外交不利形势得到很大的扭转,这表明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而言,机遇是重要的,而把握机遇的能力是更为重要的,我们应该看到前人在民族复兴事业中所体现出的智慧和努力。

  3.国民革命

  就像在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中反映出来的那样,在两湖两广地区爆发的农民运动存在一些过激行为,但是从总体上看,国民革命还是有很多积极成果的。在理论层面,国民革命促使民主主义广泛普及;在实践层面,国民革命结束了北洋政府的混乱局面,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当然由南京国民政府替代北洋政府究竟是好是坏是有不同观点的,但是北洋政府无论如何不能被看成是先进的,北洋政府的武人政治,军阀政治带来了混乱的政治局面,而它的最高领导人袁世凯也是一个保守的政治人物,并且还作着恢复帝制的美梦,尽管他在晚清新政中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他在实践共和和推进中国现代化方面没有什么重要意义。与之相对,孙中山虽然也被有些人成为孙大炮,觉得其没有什么实际的事功,即使如此,他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即使到一百后的今天依然具有指引作用。因而北洋政府很难说是一个理想的政府,而推倒北洋政府、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总体来说是一种进步。

  4.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

  对于南京国民政府我们以往的评价都不高,但是从客观的角度观察,我们不得不说国民政府是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节点。

  首先,在理念上,南京国民政府具有非常强的民族独立意识。举例而言,当时的国民政府电影检查委员会对电影的审查标准就是是否符合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的要求,对于那些可能有违中华民族独立精神的内容一律都要删去。还有比如在抗战之前的中日交涉中,日本对中国的不满的很大理由就是说中国排日,以至于后来提出要让中央军撤离河北察哈尔时连国民党的党部要一同撤离,这是因为当政者重视民族独立,国民党在当地的党部也积极宣传民族独立,宣传抗日。

  其次,南京国民政府结束了北洋政府以来比较分散的状态,中国的历史上的强盛时代都是统一的时代,因而从形式上结束了分裂状态,对于促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意义重大。

  最后,南京国民政府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取得了积极成果,比如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在1930年时完成了协定关税,由此实现了关税自主,现代经济有明显地增长。

  虽然这样,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两面性,它自身具有一些无法克服的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了它最终的失败。

  第一,国民党是一个精英型的政党,因此对底层社会的了解不够,这一点及至百年后仍是如此,它无法把握底层民众的脉搏。这一点从国共两党的对比更为明

  显,中共是从底层做起,底层组织发展迅速,因而对底层群众的情况把握的比较好,国民党则犹不善于此。

  第二,对外妥协,国民党在对外问题时有时显得比较软弱,也有妥协一面。

  第三,一世而亡,党的建设不力。国民党对于党的建设不够重视,基层组织建设不够,尽管党内有很多精英,但是难以成为以精英的组织,缺乏组织的力量,这一点对比中共的党的建设尤为明显,中共强大的党的建设使它具有强大的组织力量,组织的触角可以伸到每个地方。

  第四,严重的腐败问题。早在国民政府建立之初,腐败问题就产生了,当时就有外国人观察得到国民党是不行的,当时的国民政府的工作人员平时上班,周末就坐火车去上海逍遥了,腐败的问题是从一开始就有了。加上国民党纪律不严,组织不严,腐败问题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愈演愈烈。后来的清党分党在给中共以重创的同时也给国民党自身带来巨大损害,许都有理想有抱负的优秀青年都流失了,而填补进来的都是一些地痞流氓和唯利是图之徒。

  第三部分:抗战时期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民族为此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这场战争的胜利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有人也将之视作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最重要的节点或者枢纽。

  抗日战争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首先,抗战胜利提升了中国的地位。抗战胜利直接导致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对外自主得到进一步恢复。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也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这要得益于中国战胜国的身份和整个战后形势,至今我们仍在继受这份利益。抗战的胜利使我们顺利收复了东北和台湾,使主权和领土完整得到维护。

  其次,民族主义在此发展并成型,抗日战争使所有中国人了解到什么是流离失所,什么是国破家亡。中国传统以来的天下观渐渐为民族主义取代,这也是现代国家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三,抗日战争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虽然中国的半壁江山在战争中遭遇了旷日持久的狂轰乱炸,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现代化的进程,但是战争的继续使军队的现代化得到很大发展。

  第四,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共的成长。当然抗日战争为国共两党提供了平等机会,但是两党领袖的远见和组织控制力等方面的差别最终导致中共的壮大和两党势力对比的扭转。

  最后,抗日战争结束了中国在外交上没有朋友的局面。

  第四部分: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的成立同样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节点,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新中国的成立完成国家的统一。中国人具有一种深深的统一情结,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除港澳台以外地区的统一,中国人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满足感。

  第二,新中国的成立完成了国家的完全独立。民族独立是近代以来国人一直追求的事情,也许有人会假设如果抗战没胜利,中国被日本统治,那么中国的现代化或许会发展得比现在更好,但是抛开历史假设的不可能,即使外族的统治可以带来经济的发展,富足的生活,但是内心深处的屈辱感是无法抹去的,民族在别人的统治之下是无法忍受的。

  第三,新中国的成立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当时留学精英的纷纷归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民族自信和国家向心力。

  第四,从1978年开始成功地实行了改革开放。虽然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一些错误使得我们的发展遭遇

  了各种挫折,所取得的成绩也没有应该有的那么大。而改革开放促使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大跨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进一步。

  以上是对中华民族复兴的百年历程的基本回顾,接下来是一些思考。

  首先,机遇很重要。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我们都可能遇到各种机遇,这是能否把握住机遇就非常关键。辛亥革命是个很好的机遇,但是袁世凯统治下的北洋政府没能把握好机遇,积极促进民主和共和。南京国民政府有很好的机遇,可以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很好地推进,但是国民政府没能把握好机遇,在各种内外问题中越来越离心离德。抗日战争为中国近代化扫除了许多障碍,本身也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是接下来的四年内战使得国家建设进一步推后。新中国的成立也是一个现代化发展的好机遇,

  但是一些错误的判断是我们没有建设好。改革开放的成功,很重要的就是领导人对现在的历史机遇有很清醒地认识,并且把握好了这次机遇。

  第二,路线很重要。每个历史时期有每个历史时期的国情,结合具体国情制定相应的基本路线,对于开展我们的各项事业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领袖人物的作用不能低估,特别是重要的历史节点上,领袖人物对于历史的进程的影响要充分认识。

  结语:

  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在民族复兴的事业中前仆后继,我们从一个老牌帝国逐步发展为一个现代国家,这凝聚了几代国人的智慧和努力,对于他们我们应该给予应有的尊敬,而不是过分的苛责,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民族复兴大业尚未完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通过对民族复兴的历程的回顾,我们应该吸取经验教训,坚定信念,砥砺意志,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事业上奉献自身的力量。

  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离不开我们认识形势,把握机遇的能力,对此我们还需不断砥砺,不断提升。对于当下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比如地域差距、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而且在发展中要注意软实力的发展,形成文化的吸引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

  总之中华民族的民族复兴道路还很漫长,我们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祈祷,希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实现!

  

篇四:百年历程的四个历史时期

  2022年党史学习教育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__共产党百年辉煌

  从1921年到____年,__共产党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这是用鲜血、汗水、泪水、勇气、智慧、力量写就的百年;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充满艰险、充满神奇的百年;是苦难中铸就辉煌、挫折后毅然奋起、探索中收获成功、失误后拨乱反正、转折中开创新局、奋斗后赢得未来的百年。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__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是__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把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是__共产党百年历史的鲜明特征;逐步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奋斗目标,是__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庄严使命。__共产党百年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从1921年7月__共产党建立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1978年12月至____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____年11月至今是__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四个历史时期,__共产党完成和推进了四件大事。四件大事铸就了__共产党百年辉煌。

  开天辟地:__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完成救国大业__的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从那时起,__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中华民族悲惨屈辱的命运,__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封建统治阶级发起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先后发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但都最终归于失败。__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登上__政治舞台的。__共产党是在近代__社会矛盾的剧烈冲突中、在__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__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应运而生的。19____年7月23日,党的一大在___召开,几天后在______南湖的红船上结束。一大的召开标志着__共产党的正式建立。在这之前各地建立的党组织,都是党的早期组织。关于一大的召开,党史大家胡乔木同志曾写过这样一段话:一大开过了,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连报纸上也没有一点报

  

篇五:百年历程的四个历史时期

  四个历史时期四个伟大飞跃作文

  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四个“伟大飞跃”的成就一脉相承。

  第一个“伟大飞跃”是“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党领导人民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

  第二个“伟大飞跃”是“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党领导人民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人民解放军不断发展壮大,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第三个“伟大飞跃”是“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第四个“伟大飞跃”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

  大飞跃”。党领导人民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13个方面,全面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篇六:百年历程的四个历史时期

  中国百年历程的启示

  当二十世纪开始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救亡"成为千千万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苦心焦虑关注的中心问题。到这个世纪快要结束时,中华民族已经站立起来,迈开大步前进,过上小康的生活,满怀信心地面向未来。中国已成为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敬的国家。占世界人口将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在一百年时间里,经历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确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回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奋起的历程,有几个问题是值得深思的。一、关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问题

  在整个二十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振兴中华;一直是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怎样看待这种现象?这涉及怎样看待民族问题,怎样看待民族主义思潮。西方学者中有一种看法,认为在整个世界越来越连成一片、多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日益加强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主义似乎已失去它曾有过的积极意义,而成为一种逆时代潮流而动的、甚至只是具有很大破坏性的消极现象。这种看法,很难说是客观的和公允的,至少是缺乏分析而不全面的。

  民族是历史地形成的,而且将在今后长时期内继续存在。当某一个人群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地域或同一个环境中,就会建立起密不可分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形成一种共同的心理状态、风俗习尚以至共同的语言文字,由此便会产生一种相互的认同感,产生一种凝聚力量。它不是任何人所能任意制造和随便加以抹煞的。

  今天,各民族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日益加强,世界越来越变得不可分割,这是事实。但各民族仍保持着各自的特性和差异,各民族之间在利益上也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冲突。这也是事实。当某个或某几个自命优越的民族从自身的狭隘私利出发,在“一体化’之类的名义下对其他民族实行控制、压迫和掠夺时,这种矛盾和冲突甚至会发展到十分尖锐的地步。那些被压迫民族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奋起反抗的斗争无疑是正义的。只有各民族之间建立起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才能真正和睦相处,充分发挥互补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有它自己的显著特点。中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但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几千年来经济、政治、文化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下,又逐步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中华民族。

  到了近代,随着主要来自西方殖民者的人侵,整个中华民族都感到自己已濒临亡国灭种的险恶局面。共同的遭遇,共同的命运,更强化了中华民族那种内在的凝聚力。甲午战争期间,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目标,严复发出“救亡”的呼喊,不只是代表中国国内哪一个民族的要求,而是表达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这以后,日本军

  国主义者对中国极端残暴野蛮、肆无忌惮的侵略活动,更把中华民族一步步逼向绝境。这就毫不奇怪,当人们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无论是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藏族;还是其他许多兄弟民族,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不分彼此地凝为一个整体,用自己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去抵抗外来的侵略。

  可以看出,民族主义思潮是有两重性的;如果把某一个民族的利益、意志和价值尺度强加到其他民族头上,对其他民族进行侵略和压迫,或者挑起不同民族之间的种族成见和仇杀,不管打着什么旗号,它都是反动的或者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相反,如果是激励被压迫民族奋起反抗外来侵略,爱国救亡,对其他民族采取平等和尊重的态度,而不是去侵略和压迫别人,它就是正义的,进步的。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流属于哪一种?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历来主张民族平等。他认为世界各民族应当是平等的,国内各民族也应当是平等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来明确宣言:自己不仅是国际主义者,而且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对国内的民族政策,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外关系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新中国对处理国际范围内各民族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准则。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民族平等的原则。二、关于革命和建设的问题

  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梦想。可是,在二十世纪的前半个世纪,中国人一直在进行革命斗争,集中力量先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问题。这是不是如有些人所说的那样走入了误区”?无数先烈为革命所作出的牺牲是不是多余的?当然不是。

  中国的现代化走过的是一条异常艰难的道路。一般说来,人们最初总是希望能在现有社会秩序下从事建设,或进行温和的改革。这样做,不但牺牲少,而且也容易被更多人所接受。孙中山、毛泽东在早年莫不如此。但是,近代中国的具体国情却迫使他们走上了另一条路。决定他们投身革命的,是由于中国当时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实在太尖锐了,中华民族已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的旧势力又那样强大,顽固地拒绝一切根本变革。和平建设和通过温和的改革来改变中国的面貌是无法做到的。客观局势不容许人们长期等待下去。国人民已经忍无可忍,而又没有其他出路可供选择,这才迫使他们不能不下定决心,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中去。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经过严肃的理性思考和反复的比较后作出的抉择。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中国一直处在热气腾腾的革命大震荡中,这不可能是哪一个人想怎样做就可以怎样做的,只能是客观环境的产物。当然谁都明白,革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要准备献出自己的生命。但如果客观条件已经成熟,革命在很短时间内对阻碍社会发展的旧事物所起的扫荡作用,是平时多少年也无法同它相比拟的,而且要彻底得多,从而为以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就是一个证明。

  即便处在大革命的形势下,革命同建设与温和改革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微妙的。它们既有相互对立的一面,而在某种意义上又相互补充。在旧中国,只要是在实现现代化和社会进步这个目标下,许多“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政治改良”等主张,尽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改造中国的问题,仍然在某些方面起过有益的作用。凡是在这些方面做过一些切实工作的人,都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暴力革命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从根本上改造旧有的社会秩序,都能够取得成功,甚至未必都能在历史上发挥积极的作用。只有当旧的社会制度已经衰竭到没有力量调节自身内部的矛盾、没有发展余地的时候,只有当新的社会制度已经孕育到呼之欲出的时候,一句话,只有当社会大变革的内在条件已经足够成熟的时候,暴力才能成为新社会诞生的助生婆。没有这种客观条件,任何人都无法随心所欲地单凭自己的意旨,使用暴力来实现他所主观设想的目标。人们要正确地认识这一点,不是容易的事情。一次社会大革命总是在追求完美社会的强烈要求的推动下进行的。这种追求有时在感情上达到狂热的地步。革命的胜利更给了人们巨大的鼓舞,也容易造成一种错觉,仿佛原先的办法可以用来解决一切问题,仿佛一切都能以革命胜利时期同样的速度在短期内得到实现。他们往往忽略了急风暴雨式的革命时期同和平建设时期两者之间的巨大区别。当客观历史已经从前一阶段转人后一阶段时,人们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常常在许多方面仍停留在前一阶段,习惯于以前一阶段用熟了而且取得成功的办法去处理后一阶段面对的新问题。这是一种脱离客观实际而不自觉的状态。五十年代

  后期要求“大跃进”和随后提出的“阶级斗争为纲”等严重失误,多少都同这种历史背景有关。

  推倒一座旧的建筑有时能够在短期内完成,可是在这块废墟上清理地基,建设一座新的大厦却必须持久地循序渐进。新社会制度内部肯定存在种种缺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会滋生一些新的不良现象,使坚持不懈的深化改革成为必不可少。这种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革命,但它同以暴力为手段、以根本改变原有制度为目的革命完全是另一回事。三、在不断探索中前进

  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是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艰苦跋涉中的重要特点,也是正确理解这个过程中许多重大问题的关键。离开“探索”这个重要特点,许多事情便很难讲清楚。

  为什么这种探索是不可避免的?原因在于:二十世纪的中国正处在空前激烈的大变动中;中国又是一个和任何西方国家不同的东方农业大国,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在这样一个国家里,无论是发动革命还是进行建设,遇到的都是一个又一个新问题a这些新问题,在书本上和别国经验中都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唯一的办法,只能依靠中国人自己,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从成功和失败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摸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来。

  既然是探索,自然不可能事前把什么都弄得清清楚楚,也不可能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许多事只能是看准一个大的方向,勇敢地往前闯,在闯的中间作种种尝试。其中,难免会有风险,会有曲折。有时,

  人的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再加上不那么谦虚谨慎,还会碰得头破血流。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曾经遭受过两次大的失败,几乎使革命濒临绝境,一次是一九二七年大革命的失败,一次是一九三四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犯过两次严重错误,一次是因为急于求成、超越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而发动的“大跃进”,另一次是在“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下造成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这些教训都是十分惨痛的。但是,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智慧的、充满强大生命力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科学理论指导和优良传统、同中国人民建立起血肉联系的政党。这个党的素质和基础是好的。无论怎样艰难困苦的客观环境,无论多么巨大的外来压力,无论自己一时犯过多么严重的错误,遭受多么巨大的挫折,都没有把它压垮。它不但总是能在失败和挫折中挺过来,并且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来纠正错误,从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条正确的路子来。这也是一部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所反复证明的。

  这样讲,自然不是原谅我们过去所犯过的那些错误,只是说对事情需要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下采取分析的态度,才能真正理解它;真正从中汲取教训。以往的教训告诉我们:不管什么原因,即便是出于好心,只要主观不符合客观,只要违背了客观规律,同样都要受到惩罚,甚至是严重的惩罚。人们总是通过实际经验,才能一步一步地对客观事物达到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吃一堑”应该“长一智”。过

  去的沉痛教训,是一笔反面的精神财富,无论如何不应该忘却。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他又说:“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从世界范围来看,社会主义理想在相当程度上是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悬殊、以强凌弱等现象强烈不满的产物。它的产生并非凭空而来。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在于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科学。

  对一百多年中尝够了贫穷、社会不平等和外来压迫等苦涩滋味的中国人来说,以共同富裕为目的的社会主义理想,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早在二十世纪初,满怀化国忧民之心的中国先进分子已经毫不掩饰地表达他们对社会主义远景的憧憬。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社会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随着对中国具体国情认识的加深,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既然中国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只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社会主义不能一蹴而就。毛泽东有一个科学的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即便这样,中国共产党人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心目中所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个最高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这毕竟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实践的经

  验还很少。人们虽然强烈地向往社会主义,但具体地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些问题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真正搞清楚。所以,在摸索前进中犯过许多错误。

  邓小平在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在思考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他在南方谈话中这样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始终以中国的实际国情为出发点,严格地以处在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中的客观事实为根据,不受任何固定的模式或框框的限制。他明确地指出:必须从中国现在还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一心一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所有这一切,构成了比较完备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就是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产物。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说:百年巨变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正是历史所作出的结论。

  如果说二十世纪是中华民族奋起抗争、走向振兴的世纪,那么,

  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实现振兴的世纪。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新中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国在一百多年中吃够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苦头,在这个问题上特别敏感,坚决反对一切威胁、干涉别国内部事务的霸权行为,自己也决不会这样做。现在地球上将近四分之一的人口,正在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充满生机和活力地从温饱经小康走向共同富裕,这将是多么大的社会进步。它是整个人类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七:百年历程的四个历史时期

  近代中国百年的历程1、根据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提到的时间,以“三年”、“三十年”和“一千八百四十年”为节点,说明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①三年:持续三年的解放战争。如渡江战役。②三十年:自1919年“五四”运动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如“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③一千八百四十年: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国开始遭受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抗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如金田起义、武昌起义。2、人民英雄纪念碑(1)纪念碑碑身:①正面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背面是毛泽东撰文、周恩来书写的碑文。②碑身两侧饰以五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花环浮雕。(2)纪念碑碑身底层浮雕:①画面内容为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和胜利渡长江。此外,还有两块装饰性浮雕:支援前线和欢迎人民解放军。②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共雕刻180个人物,概括地表现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解放的历史。★(3)运用所学知识,简单描述浮雕所表现的历史事件并制作年代尺。①虎门销烟发生在1839年6月;②金田起义发生在1851年;③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④“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5月4日;⑤五卅运动发生在1925年5月30日;⑥南昌起义发生在1927年8月1日;⑦抗日游击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⑧胜利渡长江发生在1949年4月21日至1949年4月23日。

  虎

  金

  门

  田

  销

  起

  烟

  义

  武五五

  昌四卅

  起义

  运动

  运动抗日游击战

  18401850186018801890190019101920193019401950

  南昌

  胜利渡

  起义

  长江

  ★在1840~1949年长达百余年的历史发展中,发生了很多历史事件。想一想,为什么会选

  取这几个历史事件作为浮雕的主题?

  因为这几个历史片段所体现的历史事件不仅是历史的转折点,而且充分体现了人

  民群众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4、重温百年奋斗历程

  1

  鸦片战争

  1840

  中国近代史

  五四运动

  1919

  新中国成立

  1949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不同时期的中国政局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国时期:1912-1949)

  184019111927

  期清北

  政洋

  府军

  统治

  阀统

  时治

  时

  期

  1937

  十年内战时期

  19451949

  八

  解

  年

  放

  抗

  战

  战

  争

  时

  时

  期

  期

  6、中国近代史(1)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局部侵华1931—1937;

  (2)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史

  2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激进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

  重大事件

  历史背景

  结果或意义

  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无产阶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

  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阶

  中国共产党成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组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

  立

  织基础——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貌焕然一新

  立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强大的帝国主义和虽然最终因蒋介石叛变而失败,但仍

  北伐战争

  封建军阀,只有团结一切力量才能把沉重打击了国内军阀和帝国主义在中

  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国的势力

  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中国共产党认

  识到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一枪,是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

  开始

  井冈山革命根

  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

  据地建立

  城市敌人力量强大,共产党损失严重政权的独特的革命道路

  遵义会议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损失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

  惨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关的转折点

  抗日战争

  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处于亡国灭种的取得了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

  危难时刻

  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解放战争

  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阴谋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发动内战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开始了

  开国大典

  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

  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标志着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胜利

  8、1921-1949中共进行的探索和努力

  ①1921年,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②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③1923年,中共三大,确定了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方针。两党合作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国民革命运动。④1927年8月1日,江西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⑤1927年9月,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的革命道路。

  3

  ⑥1934年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⑦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推动下,各阶层人民纷纷行动起来,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⑧1936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为1945年取得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⑩1949年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9、综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关系的演变

  (1)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①关系:合作②原因: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为统一战线的建立创造了客观条件;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屡屡失败后,接受了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也遭遇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建立稳固的革命联盟。③结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以沉重打击。2.国共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7年①关系:对抗②原因: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推行反共政策。③结果:国共合作破裂,使国民大革命失败,为日本进一步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①关系:合作。②原因: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③结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4.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①关系:对抗②原因:抗战胜利后,美帝国主义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③结果: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内战中取胜,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但国民党退守台湾使祖国至今未能完全统一。启示:从上述国共两党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来看,“和则两利,分则两伤”。如今国共两党更应以民族利益为己任,再次携手合作,为祖国统一作出贡献。近代中国百年的历程: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

  ★★★近代中国百年的历程的启示:

  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等

  屈辱史的启示。

  (1)落后就会挨打,要增强综合国力;(2)要团结奋斗;(3)我们要居安思危,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不会落伍。2、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南

  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探索史的启示。

  (1)旧式的农民起义、改良和资产阶级革命.改良都不能使中国独立和富强;(2)只有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的必由之路;(3)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3、.林则徐、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蒋介石、周恩来、毛泽东……等

  仁人志士给我们的启示和感悟:

  (1)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4

  (2)继承先烈的爱国精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回顾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历史的启示和感悟:

  (1)落后就要挨打。(2)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3)我们要居安思危,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才不会落伍。(4)要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5

  

篇八:百年历程的四个历史时期

  四个历史时期:党的百年奋斗的辉煌历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救国历史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完成立国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战胜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

  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实现推动富国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规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任务,开启强国历史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篇九:百年历程的四个历史时期

  100年党史的四个阶段主要历史事件素材关于百年党史概述4篇

  100年党史简要概括(篇一)

  1921-2021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写在

  党的旗帜上。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

  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

  这是我们党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注重思想

  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总书记指出:

  "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

  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

  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

  强大的战斗力。'这是对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和经验的深刻总结,为

  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

  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指明了方向。

  100年党史简要概括(篇二)

  回顾建党100周年1921-2021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

  立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始了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

  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中

  国革命武装夺取政权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直至全

  国胜利的正确道路。1940年3月11日毛泽东在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

  Word文档

  1

  作题为《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的报告。报告根据反磨擦斗争特别是打退第一次反共高潮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策略原则。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制定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总结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的经验,概括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2年9月1日至11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十二大报告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纲领,确立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1994年3月11日江泽民在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讲话,提出要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2021年3月11日总书记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100年党史简要概括(篇三)

  历史瞬间1949-2021中国共产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1935年1月15日到1月17日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1940年3月11日毛泽东在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作题为《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

  Word文档

  2

  的报告。1949年春,在民主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100年党史简要概括(篇四)

  总书记重要讲话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并提出几点要求:1、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突出重点、明确要求、务求实效,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2、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3、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要教育引导全党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特别是要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理解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认真学习党史,是适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世界在变化,形

  Word文档

  3

  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置身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今天,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

  Word文档

  4

  

篇十:百年历程的四个历史时期

  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精选党课讲稿一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确立了初心和使命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经历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和惊天动地四个发展时期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飞跃

  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精选党课讲稿

  一、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确立了初心和使命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经历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和惊天动地四个发展时期,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带领人民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根本原因是他们坚守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确立起来的。(一)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确立了初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人民富裕即满足人的根本需求的基础上有富余,而人的本性需求可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忘初心就是满足人民生存发展的物质需求和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1、满足人民生存发展的物质需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层次需求理论,强调只有满足了人低层次的需求,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物质需求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需求,只有满足了人类衣食住行等基础的物质需求之后,才能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救国大业,在新中国成立初,社会百废待兴,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国民经济收入水平也整体偏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是中国共产党人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大力发展经济,

  满足人民对温饱和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求是全党工作的奋斗目标。在此后的一段时间,中国共产党一直带领人民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国民收入,解决人民生存的基本需求。自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实现共同富裕以来的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GDP增长迅速,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提升,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在2020年实现了全面小康。

  在40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满足人民生存发展的物质追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为了保证居民收入,不断调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让人民共享更多的发展成果;不断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出更多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更是解决了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增加住房供给量和盖房补贴,并为出门在外的打工族提供公租房,解决住房问题。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中国的交通发展快速,公路和铁路遍布全国,“铁公机”交通网不断完善,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新时代,把民生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提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以满足人民生存发展的物质需求。

  2、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转变成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在公平、正义、法治、安全、环境等方面出现了多样化、更高层次的要求。社会主要

  矛盾的转变告诉我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物质需求,已经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并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从宏观来看,“四个全面”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的基本方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和交流互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精神需求的长远方案。从微观来看,人民的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退耕还湖还林和污染防治带来更多的绿化,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让人们享有更多的公平、正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初心,并为之努力。

  (二)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明确了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明确了自己的使命——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付出了生命。在此过程中不断调整最低纲领,经历了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在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两个方面,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1、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设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物质基础。新时代,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强国。

  首先,中国共产党人要建设一个政治现代化强国。建设政治现代化强国就是民主政治建设高度发展,人民享有更多的参与政治决策的渠道和机会,实现真正的人民当家做主;始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坚持协商政治,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第二,中国共产党人要建设一个经济现代化强国。经济现代化强国就是一个发展实体经济、开放型经济的经济强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重要的实现路径。第三,中国共产党人要建设一个文化现代化强国。文化现代化强国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吸收了外来优秀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互动,让中华民族文化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第四,中国共产党人要建设一个社会现代化的强国。社会现代化主要是生活方式、价值观、教育的普及和人口的优化,也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高度发展的社会现代化。最后,中国共产党人要建设一个生态现代化强国。生态现代化强国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

  发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模式。推动“五位一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这个使命,并用实际行动完成这个使命。

  2、推进“四个伟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并为实现这个历史使命提出了具体的理论方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四个伟大”的治国理政方针,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四个伟大”紧密相通、相互作用,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推进“四个伟大”。“实现伟大梦想”明确了我们朝着什么目标努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既承担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又承担着中国当代的使命,也承担着未来中国发展走向的使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共同构成了实现伟大梦想总目标的战略支撑,其最终目的也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一,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进行伟大斗争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以敢于斗争的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第二,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党的伟大工程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中国十几

  亿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出困境、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第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事实证明,中国要发展、要稳定、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纵观历史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并在推进“四个伟大”中不断践行使命。

  二、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现实路径中国共产党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解放、民族解放的初心和使命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理论源头,并在不断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为实现初心和使命奋进。历史证明,要实现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实现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用党性筑牢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坚实堤坝,用人民性激发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前进动力。“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取得胜利前进的不竭力量源泉。”(一)用党性筑牢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坚实堤坝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中国共产党毫不掩饰自己鲜明的政治立场,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它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特性,也是我们党的党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性问题,加强

  党性教育和党性学习是不可忽视的大问题。新时代,要加强党性教育,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用党性筑牢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坚实堤坝。

  1、加强党员的理论修养,永葆党的创新性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永葆其创新性,才能带领中华民族强起来。“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永葆党的创新性,就要加强党员的理论修养。强调,“理论修养是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加强理论修养最好的方式是学习,学习是党员提高自我素养的关键,学习包括很多方面。首先,学习的内容很关键。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多个场合、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党员提高理论修养就必须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必须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熟悉党的宗旨、原则、路线、方针政策。新时代,全体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其精髓和要义,打牢理论基础。其次,学习的方法很重要。“在学习理论上,干部要舍得花精力,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读原著、学原著,让原理扎根内心深处。再次,学习的途径很重要。在信息化时代,学习方法也要与时俱进,既要加强线下学习,又要利

  用好网络进行线上学习,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例如,线下学习可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理论大学习活动、读经典活动等;线上可以通过新闻网、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官媒和现在流行的“学习强国”等APP学习新时代的新思想、新理论。最后,实践是检验党员理论修养的唯一标准。看一名党员理论修养如何,就看他有没有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人民对其是否满意和认可,全体党员要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永葆其创新性。

  2、加强党员的宗旨意识,永葆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新时代,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强化党员宗旨意识,着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首先,要从思想上强化党员宗旨意识。全体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党章、党纲,了解党的发展历程,明确党的历史使命,搞清楚党和人民的关系,搞明白为什么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体可以通过读原著、开展党内主题学习教育、宣传等方式强化党员宗旨意识。其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要在实践中检验。当今社会,许多党员宗旨意识薄弱,口头上喊着为人民服务,却不付出实际行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为了杜绝此类情况发生,全体党员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

  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多到基层了解人民生活状况,带领人民脱贫致富,为人民提供更多、更便捷的服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用科技引领未来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人民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3、加强党员的廉政建设,永葆党的纯洁性《共产党宣言》说到“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的革命阶级”,保持无产阶级的纯洁性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任务之一。也强调“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属性,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做斗争”。党的纯洁性是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因素。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考验,如党内贪污、腐败等问题突出,这就提示我们要加强党的廉政建设,着力增强党员抵御风险和防腐拒变的能力。“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共产党员要保持自身思想、组织、作风和肌体的纯洁性,就要切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保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精神。党员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想做一个好官、为人民谋福利的清官,就必须能抵御金钱、权利、美色的诱惑,实实在在干事,清清白白做人。思想上,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理想信念,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缺钙”。行动上,党员干部要遵守党的纪律,拥护党组织,并自觉接受党的监督和考验;同时,树立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自觉抵制各种风险,

  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制度上,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把法规制度建设贯穿到反腐倡廉的各个领域,筑牢遏制腐败滋生蔓延的“堤坝”,打造有效防腐机制。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党要加强党员廉政建设,为保持党的纯洁性提供保障。

  新时代,全体党员要用实际行动永葆党的创新性、先进性和纯洁性,筑牢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坚实堤坝。

  (二)用人民性激发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前进动力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归根到底,中国共产党人是否完成使命得由人民检验。1、始终把“为了人民”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了人民”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始终坚守在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前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创新性地把“为了人民”落实到“五位一体”建设过程中,做到政治建设为了人民、经济建设为了人民、文化建设为了人民、社会建设为了人民、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具体说来,就是要深入人民群众,做好调研工作,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党我们就建设什么样的党。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要建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让人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经济发展计划

  要根据人口增长速度和分布情况、劳动力水平等不断完善,保证人民收入;文化发展要从人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创造更多时代化、大众化、生活化的文艺作品;民生的发展要从人民生活实际出发,提供符合人民需要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要从人民的需求出发,制定符合人民发展需求的方针和路线。

  2、始终把“依靠人民”作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发挥人民建设创造的积极性

  中国的经济为什么发展如此迅速?中国为什么能实现全面小康?一方面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另一方面,是人民群众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人民是小康路上最坚实的力量,脱贫背后有无数普通群众敢于创新、不怕吃苦的创业致富故事。历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民群众是中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坚实的后盾,以红军长征的胜利为例。一方面,是红军对革命理想和事业的无比忠诚,他们坚定理想信念、不怕牺牲、自强不息、永往无前,他们“爬雪山”“过草地”“渡险江”“吃树皮”“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他们的特点。另一方面,长征胜利的背后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长征途中普通百姓为红军战士提供了许多帮助,如吃的、用的,提供了避难所等,虽然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是从很多红色影视作品和历史档案里都可以看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人民、脱离人民,要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关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时刻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不竭的力量源泉,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建设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始终把“依靠群众”作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3、始终把“人民共享成果”作为社会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增强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创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着力解决人民当下的所需所盼,让人民切实共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成果,增强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更多、更直接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脱贫是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一步,“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是给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承诺。为了摘除贫困区域的贫困帽,实现全面小康,党中央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也多次亲自调研贫困地区,并针对发展现状不断提出新的改革发展方案,保证每个人都能共享发展成果。精准扶贫是精准脱贫和实

  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有效措施,其精髓之处在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基础上的“精准”,精准就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运用科学有效的的程序和方案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精准又被划分为“六个一批”,针对每个地方、每个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帮扶,在扶贫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人民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还实现了在教育、文化等方面发展成果的共享。同时,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全党不仅重视物质脱贫,还注重人民群众从精神上脱贫,引导其树立自力更生、自我脱贫的信念,旨在用脱贫信念引导脱贫行动,加快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步伐。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我们已经实现脱贫,真正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切实增加了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时代在改变,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会变,一百年来,全党上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全族人民砥砺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篇十一:百年历程的四个历史时期

 历史论文中国近代百年历史

  中国百年历程的启示

  当二十世纪开始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救亡"成为千千万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苦心焦虑关注的中心问题。到这个世纪快要结束时,中华民族已经站立起来,迈开大步前进,过上小康的生活,满怀信心地面向未来。中国已成为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敬的国家。占世界人口将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在一百年时间里,经历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确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回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奋起的历程,有几个问题是值得深思的。一、关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问题

  在整个二十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振兴中华;一直是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怎样看待这种现象?这涉及怎样看待民族问题,怎样看待民族主义思潮。西方学者中有一种看法,认为在整个世界越来越连成一片、多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日益加强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主义似乎已失去它曾有过的积极意义,而成为一种逆时代潮流而动的、甚至只是具有很大破坏性的消极现象。这种看法,很难说是客观的和公允的,至少是缺乏分析而不全面的。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国主义者对中国极端残暴野蛮、肆无忌惮的侵略活动,更把中华民族一步步逼向绝境。这就毫不奇怪,当人们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无论是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藏族;还是其他许多兄弟民族,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不分彼此地凝为一个整体,用自己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去抵抗外来的侵略。

  可以看出,民族主义思潮是有两重性的;如果把某一个民族的利益、意志和价值尺度强加到其他民族头上,对其他民族进行侵略和压迫,或者挑起不同民族之间的种族成见和仇杀,不管打着什么旗号,它都是反动的或者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相反,如果是激励被压迫民族奋起反抗外来侵略,爱国救亡,对其他民族采取平等和尊重的态度,而不是去侵略和压迫别人,它就是正义的,进步的。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流属于哪一种?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历来主张民族平等。他认为世界各民族应当是平等的,国内各民族也应当是平等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来明确宣言:自己不仅是国际主义者,而且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对国内的民族政策,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外关系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新中国对处理国际范围内各民族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准则。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民族平等的原则。二、关于革命和建设的问题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梦想。可是,在二十世纪的前半个世纪,中国人一直在进行革命斗争,集中力量先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问题。这是不是如有些人所说的那样走入了误区”?无数先烈为革命所作出的牺牲是不是多余的?当然不是。

  中国的现代化走过的是一条异常艰难的道路。一般说来,人们最初总是希望能在现有社会秩序下从事建设,或进行温和的改革。这样做,不但牺牲少,而且也容易被更多人所接受。孙中山、毛泽东在早年莫不如此。但是,近代中国的具体国情却迫使他们走上了另一条路。决定他们投身革命的,是由于中国当时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实在太尖锐了,中华民族已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的旧势力又那样强大,顽固地拒绝一切根本变革。和平建设和通过温和的改革来改变中国的面貌是无法做到的。客观局势不容许人们长期等待下去。国人民已经忍无可忍,而又没有其他出路可供选择,这才迫使他们不能不下定决心,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中去。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经过严肃的理性思考和反复的比较后作出的抉择。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中国一直处在热气腾腾的革命大震荡中,这不可能是哪一个人想怎样做就可以怎样做的,只能是客观环境的产物。当然谁都明白,革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要准备献出自己的生命。但如果客观条件已经成熟,革命在很短时间内对阻碍社会发展的旧事物所起的扫荡作用,是平时多少年也无法同它相比拟的,而且要彻底得多,从而为以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就是一个证明。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即便处在大革命的形势下,革命同建设与温和改革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微妙的。它们既有相互对立的一面,而在某种意义上又相互补充。在旧中国,只要是在实现现代化和社会进步这个目标下,许多“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政治改良”等主张,尽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改造中国的问题,仍然在某些方面起过有益的作用。凡是在这些方面做过一些切实工作的人,都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暴力革命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从根本上改造旧有的社会秩序,都能够取得成功,甚至未必都能在历史上发挥积极的作用。只有当旧的社会制度已经衰竭到没有力量调节自身内部的矛盾、没有发展余地的时候,只有当新的社会制度已经孕育到呼之欲出的时候,一句话,只有当社会大变革的内在条件已经足够成熟的时候,暴力才能成为新社会诞生的助生婆。没有这种客观条件,任何人都无法随心所欲地单凭自己的意旨,使用暴力来实现他所主观设想的目标。人们要正确地认识这一点,不是容易的事情。一次社会大革命总是在追求完美社会的强烈要求的推动下进行的。这种追求有时在感情上达到狂热的地步。革命的胜利更给了人们巨大的鼓舞,也容易造成一种错觉,仿佛原先的办法可以用来解决一切问题,仿佛一切都能以革命胜利时期同样的速度在短期内得到实现。他们往往忽略了急风暴雨式的革命时期同和平建设时期两者之间的巨大区别。当客观历史已经从前一阶段转人后一阶段时,人们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常常在许多方面仍停留在前一阶段,习惯于以前一阶段用熟了而且取得成功的办法去处理后一阶段面对的新问题。这是一种脱离客观实际而不自觉的状态。五十年代

  

篇十二:百年历程的四个历史时期

 爱国队党史暑假实践新闻稿—(青春心向党)时间:7月9日地点: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内人物:爱国队全体成员来源: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校组织学生开展暑期实践活动。我们选择了学校的党史基地进行参观。我们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挖掘红色故事,并且颇有心得。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更好地学习党史,勇于担当时代责任。

  参观过程中,我们看见一张张珍贵图片,一段段文字,讲述着艰苦而壮阔的革命历程,不禁感叹如今幸福生活的不易。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这是用鲜血、汗水、泪水、勇气、智慧、力量写就的百年;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充满艰险、充满神奇的百年;是苦难中铸就辉煌、挫折后毅然奋起、探索中收获成功、失误后拨乱反正、转折中开创新局、奋斗后赢得未来的百年。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把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鲜明特征;逐步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庄严使命。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建立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1978年12月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2012年11月至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四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和推进了四件大事。四件大事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从党的百年奋进史中学习革命英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舍生取义、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开拓奋进、敢闯敢拼的创业精神,从革命英雄的慷慨遗言、谆谆教诲、顽强意志中汲取干事创业的奋进之力、浩然之气,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发展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在实干奋斗、砥砺奋进中不断提升干事创业的能力本领,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篇章。"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百年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曲青山说,中国共产党立志千秋伟业,百年正是风华正茂。回顾历史,我们豪情万丈;展望未来,我们心潮澎湃。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的,历史的联系不可割断。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已经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历史的辉煌。中国共产党今天取得的辉煌,为明天取得更大的辉煌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在执政百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谱写新的篇章,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历史在人民的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创造了历史的辉煌。“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学习重温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我们应该坚定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同时,坚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未来自信!

  参观结束我们心中有千万句话想说,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汲取了党的太多恩情,我们享受了改革成果,经历着迅猛发展的科技时代。新时代的我们要发扬中国共产党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十三:百年历程的四个历史时期

 沈从文与大公报文艺副刊沈从文与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吴宓与大公报文艺副刊萧乾与大公报文艺副刊四篇文章均是从作为大公报编辑的个人出发着眼于沈从文吴宓萧乾等人的编辑活动的梳理和分析探究了当时文艺副刊形成的独特风格和对当时文艺界产生的深远思想

  百年《大公报》

  1选题缘起在中国报业史上,名噪一时的报纸犹如过江之鲫,但能历经百年而不衰,见证中国近现代复杂多变的历史,始终保持其宗旨、风格如一者,唯《大公报》是也,堪称中国报业史上的奇迹。《大公报》自1902年6月17日创刊,至2012年已整整走过110年的风华。在历史上,这份报纸发挥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培养了一大批报业人才,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是中国历史上除了古代的封建官报以外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也是中国新闻史和全球华文传媒史上唯一拥有百岁高龄的报纸”①。其历史价值怎样,功过是非如何,早已成为新闻史学者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2《大公报》的历史及现状从清末的保皇派党派报纸、北洋政府时期的“安福喉舌”、新记公司“四不主义”的资产阶级商业大报以及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直至延续在香港出版,《大公报》110年的发展历史可谓中国报业的缩影。《大公报》以“忘我之为大”的“大”字,“无私之为公”的“公”字作为报名,自出版起,即负敢言之名,指摘权贵,激评地方时弊为己任。1926年确定社训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力图办成“文人论政”的报纸。《大公报》的百年历史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2.1英敛之时期1902年,由英敛之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张报纸《大公报》诞生了。在创刊号上,英敛之发表了《大公报序》,宣布“大公”之含义,寄希望于“扩大公无我之怀”。确立办报宗旨为:“报之宗旨,在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由此,《大公报》确立了自己的言论立场:以公正之心来启迪百姓,评击时弊。英敛之主持《大公报》达十年之久,注意积极宣传改良新思想,新潮流,着力探讨救国救民之道,注重报纸本身的改革和创新。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中著文说:“天津《大公报》有特色,有新论,实可称报纸进步之一级。”②2.2王郅隆时期1916年,王郅隆买下《大公报》,重组人手续办《大公报》,聘请胡政之为主笔兼经理。在这一时期,胡政之对《大公报》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如加强国际新闻报道,普及世界知识,更新版面等。这些举措让《大公报》逐渐摆脱以“论”为主的格调,拓展了《大公报》作为传媒的社会功能,热心传播新思潮,号召知识分子献言献策。王郅隆时期的《大公报》不幸沦为“安福系的机关报”,背离了大多数民众的意愿,令读者对其产生反感。王郅隆时期也成为“是最缺乏民主独立精神的一个时期”“同时也是经营管理的低谷,,创下发行最低的记录”③。2.3新记《大公报》时期1926年至1945年为新记《大公报》时期。④1926年夏,胡政之、张季鸾、吴鼎昌成立了“大公报社新记公司”,《大公报》进入了它生命中最为辉煌的年代。此时,《大公报》明确提出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四

  不方针”是《大公报》的自律,也是新记《大公报》最具特色之处。与此同时,《大公报》接续了英敛之时期的言论主张,但是更强化了文人办报的民间立场,即为“文人论政”。1936年,《大公报》创办了上海版,津沪两版同时发行,发售区域延展到了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天津沦陷,津版《大公报》停刊,《大公报》辗转多地,分别创办了汉口版、重庆版、桂林版、香港版。1945年底,抗战胜利,沪版得以复刊,接着,津版、港版也先后复刊。于是,津、沪、渝、港四版每日同时在全国各地刊行,盛况空前。就历史阶段而言,有关新记时期《大公报》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如《新记〈大公报〉史稿》《徘徊于民本与民主之间——,〈大公报〉政治改良言论述评》,《〈大公报〉新论》等都是对这一时期的《大公报》进行专门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要么从《大公报》的社评出发,要么从《大公报》的“星期论文”入手,抑或以新闻通讯为切入点,以再现新记《大公报》的历史原貌,评价其历史地位与影响。2.4社会主义新中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完成了对旧中国新闻事业的清理,仅允许少量民间、党外的报纸继续出版。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大公报》在大陆的各版基本都遭停刊,进行了各种合并及改组。目前得以维持《大公报》原有风貌的只有香港版,在香港发行至今,港版《大公报》成为《大公报》这份百年老报唯一幸存下来的硕果,与《香港商报》、《文汇报》一道,构成香港左派报纸的阵地。3学术史回顾《大公报》作为中国百年历史的见证者,作为中国报业的领头军,受到了学界的充分关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丰富的文献作品⑤。2002年《大公报》创刊一百周年之际,《大公报》香港馆编撰出版了《大公报一百周年报庆丛书》,作为百年献礼。同时,方汉奇先生组织10位著名新闻史学者及专家分工编撰,编著《大公报百年史》,是一部研究《大公报》历史的集大成之作。值得一提的是,该书详尽地评述了1949年之后《大公报》的发展、演变,填补了重大的学术空白,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此外,周雨所著的《大公报史》介绍了《大公报》的历史、特点和发展规律,包括《大公报》和新记公司《大公报》的创建、具有特色的新闻报道、大公报人物谱等。吴廷俊所著的《新记〈大公报〉史稿》,在社会上,特别是在新闻史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贾晓慧所著的《〈大公报〉新论》选取的时间是《大公报》天津版时期,《大公报》探讨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王芸生之子王芝琛所著的《百年沧桑:王芸生与〈大公报〉》对王芸生与《大公报》作了详细的描述和客观的评价,更加人性化和客观地的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大公报》王芝琛等主笔的。《1949年以前的〈大公报〉》,汇集了表现昔日《大公报》风貌的大量照片,同时较多地选载了社评及专栏文章,展现了中国现代历史上报业传媒生存和发展状况。任桐所著的《徘徊于民本与民主之间——〈大公报〉政治改良言论评述(1927-1937)》考察了这一时段间《大公报》的言论导向和发展史貌。侯杰所著的《〈大公报〉与近代中国社会》探讨和发掘了《大公报》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转型的联系,展示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嬗变,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除了研究《大公报》的专书,近年来,还有百余篇学术论文相继问世。这些

  研究成果对于《大公报》百年历史的发展规律,对于其的爱国主义、国家主义立场,对于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等,作出了全面、客观、公允而深入的评价。4《大公报》领域研究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大公报》的研究几乎涵盖各个领域,选取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对《大公报》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深入探讨。4.1广告由贾海洋等人所写的〈大公报〉《广告及其特征——以1926—1937年为例》一文,以这一时期《大公报》广告作为研究对象,从其规模的发展,类型及其变化,编排与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揭示期间《大公报》广告经营的某些特征,呈现了近代中国报业广告发展的基本图景。孙会的《〈大公报〉中的另类社会广告与近代中国社会》、《传播中的折射——从晚清〈大公报〉广告透视天津社会生活》以及《〈大公报〉的征婚广告与近代社会变迁》主要是通过对《大公报》广告内容的分析与解读来揭示近代社会生活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生活风尚等多方面的特点。其《〈大公报〉广告与近代社会(1902—1936)》对《大公报》的广告经营特色、演进过程及对社会变迁的影响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是对《大公报》广告研究很好的总结。4.2评论《大公报》历来以评论见长,擅写言论者众多。《〈大公报〉一百年社评选》对《大公报》的评论进行了研究,展示了几代报人对不同时代的所感、所悟与所为。由方蒙主编的《〈大公报〉与现代中国:1926—1949年大事记实录》中,重点对《大公报》的社评进行了深入分析,将《大公报》对无产阶级政党及工农的态度如实地记载下来,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任桐所著的《徘徊于民本与民主之间——〈大公报〉政治改良言论评述》聚焦于1927-1937年《大公报》的言论导向和发展史貌,剖析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特质。王印焕所写的《从天津〈大公报〉的时评看民初政局》通过分析,《大公报》刊发的大量有关国家政事的时评,为我们对民初政局的重新审视提供了便利。陈思彦所写的《官与民:对〈中央日报〉〈大公报〉七七社论的文本分析》一文中,对《中央日报》和《大公报》1938年至1939年的七七社论文本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阐述了对政府、领袖、军事、抗战建国等概念的不同提法和态度。邓备、庄廷江所写的《浅论〈大公报〉的民族主义宣传——以张季鸾社评为例》,阐述了由爱国社评所构建起来的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辱的社会舆论氛围。4.3副刊及专刊自晚清以来,中国报纸的“文学副刊”是世界新闻史上一个独特的角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中国整个文学甚至文化的推动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学界的专家学者也纷纷对《大公报》文学副刊和专刊进行了研究。刘淑玲所写的《〈大公报〉与中国现代文学》,以及孟滢的《十年磨一剑——〈大公报〉副刊对现代文学的传承》,均聚焦于1926年至1937年鼎盛时期的新记《大公报》推出的文学副刊,它们建构了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阐释了这些副刊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承。江南所著的《从三十年代〈大公报〉“文艺”副刊看京派文学》,对于说明《大公报》是三十年代京派文学的重要阵地这一说法做了一些补缺工作,并由“人性论”与“距离说”所涵盖的艺术特征,揭示其自

  由主义文学标本的历史地位。以上三篇文章主要是从文学的角度来探讨副刊的文学价值和意义。《沈从文与〈大公报〉文艺副刊》《沈从文与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吴宓与〈大公报·文艺副刊〉》、《萧乾与〈大公报·文艺副刊〉》四篇文章均是从作为《大公报》编辑的个人出发,着眼于沈从文、吴宓、萧乾等人的编辑活动的梳理和分析,探究了当时文艺副刊形成的独特风格和对当时文艺界产生的深远思想。关于《大公报》专刊研究的成果有李秀云所著的《〈大公报〉专刊研究》,此书全面且细致梳理了《大公报》专刊的一手资料,阐释了《大公报》专刊对现代天津及中国的社会转型、思维方式转型与学术文化转型所起的推动作用。4.4报人关于《大公报》报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王芸生、张季鸾、胡政之等人。《百年沧桑:王芸生与〈大公报〉》与《一代报人王芸生》,记述了《大公报》百年发展历程以及王芸生波澜壮阔的一生。《报人时代:张季鸾与〈大公报〉》和《报人张季鸾先生传》,肯定了张季鸾作为中国早期报人的良知与操守。《一代报人胡政之》以及《胡政之与1916—1920年的〈大公报〉》,系统概述评价了胡政之的一生,肯定了他对《大公报》所做出的贡献。此外,还有多篇著文对于《大公报》的人才精英战略做了细致的分析和评判,相关文献包括:报人报业社会——浅析《〈大公报〉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贡献》、《论〈大公报〉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浅析〈大公报〉的办报艺术》、《试论新记〈大公报〉的人才经营战略》等等。除了上述领域之外,对于《大公报》的办报理念、办报艺术、“四不方针”以及“文人论证”等方面学界也进行了深入且细致的研究。5《大公报》后续研究空间综观多年来《大公报》学术研究概况,以往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论述《大公报》的发展演进史,或者是偏向于研究代表性人物或影响力人物身上,《大比如公报百年史》、《大公报史:1902—1949》,抑或是《百年沧桑:王芸生与〈大公报〉》、《报人张季鸾先生传》、等人物传记篇。此外,有一类回忆录性质的著作也占有很大比重,比如《大公报人记忆》、《我与大公报》等等。相对而言,侧重于研究某一个特殊年代的相关内容的文章比较少,比如对于《大公报》在抗战期间的专门研究性著作和文章,国共内战时期的专门研究性著作和文章等等。今后学者专家可以对上述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弥补这一缺憾。

  

篇十四:百年历程的四个历史时期

 凝心聚力再出发,砥砺前行新征程网评文章

  学习历史,我们必须掌握清晰的脉络和权威的定论,从历史脉络和线索来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在这四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和推进了“四件大事”,即:开天辟地(完成救国大业)、改天换地(完成兴国大业)、翻天覆地(推进富国大业)、惊天动地(推进并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强国大业)。

  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新时代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影响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现在,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我们的那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推荐访问:百年历程的四个历史时期 历史时期 历程

版权所有:五德范文网 201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五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五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90072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