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德范文网>心得体会 > 于丹庄子阅读心得体会1200字14篇

于丹庄子阅读心得体会1200字14篇

时间:2022-04-11 09:14:33 心得体会 浏览量:

于丹庄子阅读心得体会1200字14篇

于丹庄子阅读心得体会1200字篇1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拜读了于丹的《庄子心得》,这本书对于充满诱惑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从中清醒认知自己的内心世界,超越追名逐利之心,用健康的人生态度投入到工作生活中。

超越的大境界不等于消极无为。《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常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利所扰,在工作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了宝贵的生命。我觉得对于一名共产党员所要取的精华就是在于不断反省内心,摒弃私念,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去,要有积极进取为人民谋利益这样的大境界,这样就不会为名所困,为利所累。

做人要坚持无私秉性不随波逐流。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禄功名和自我。现实的环境纷纷扰扰,需要超越外在的环境,始终保持一颗无私的心,在工作中,坚持原则,情系群众,不为名利所惑,不为无原则的强权而动摇。

做事要努力奋斗真抓实干。无论在何种岗位上,在坚持自己内心无私秉性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身的潜能,使其发挥到最佳状态,这就是我认为的超越境界。这需要我们首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次增强践行宗旨的使命感和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能力来自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自身驾驭各项工作的.水平。要增强责任意识,每一项工作都要有为民意识,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形象,责任出力量,责任出智慧,有了责任心,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此外还要有克难攻坚的气魄,想方设法发挥自身的潜能和利用好各种有利条件,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

学习《庄子心得》,重在提高思想认识,要志存高远,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才可以无怨无悔。

于丹庄子阅读心得体会1200字篇2

闲暇之余,我随手拿着《于丹庄子心得》,随着于丹教授的引导去体会那逍遥,无为的世界。

庄子的逍遥世界都围绕着名与利的纠葛去诠释世界。通过《于丹庄子心得地教诲我们》,知道了世人都被名利所迷惑着,我们平凡人一辈子都被名和利所束缚,无法逃脱,终身拖着那疲惫的身子。

而庄子却对名与利丝毫不眷恋,他那充满智慧的眼看破世间一切的名利。他是一个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以天下精神往来的人。他说:“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一个人可以穷窘于贫困,但他的内心是否真正在于这种贫困,他对于一个利字看得究竟有多重,这就决定了他面对贫困的态度。”

我们这些平凡人啊,对待庄子这种无为逍遥的处世精神,是何等的困难。我们在这世界上相互的拼斗,争夺,面对四处的勾心斗角与背叛亲离,为的仅是那张张的纸钱。

唉!我感叹与羞愧着,我们为何要为了世间的种种所拼,为了人欲所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

《庄子心得》中,庄子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简浅地教诲我们看破名利,可是我们又怎么去了解那虚无的世界呢?

于丹教授说,网上流行一段话“人生无非就是为了那几张纸。为钱,就是为了那几张人民币。名呢,就为了那几张奖状、文凭、档案。人死后,为了墓志铭,为了烧钱纸。一辈子,就是为了那几张纸而已。”

这真是我们的阵时写照。从小时候,我们便为了有面子,光宗耀祖而去劳累筋骨地拼命学习,争那鲜红的奖状,可怜的我们却失去了童年那快乐的时光。长大后又失去了青春年华。可悲啊!我们!我们无法像庄子那样逍遥地享受那精彩的世界。

我们试图解脱,可是已定的局势,名与利实在太重要了,它们代表了我们生活中许许多多,我们无法释怀。

名与利啊,只有看破一切红尘的人才可以不被它所束缚,我们平凡人只有在于丹教授的引领下,在庄子的笔下的《庄子》中感悟那无为的世界。

可是细细想想,我们争夺乙炔,目的是为了自己最终可以享受,但是我们不去追求任何,逍遥面对,那种享受才是真的享受。我们都想像庄子一样乘物以游心,独以天地精神往来的人。做到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贵贱。可是何等的困难。

试想一下,人的潜能无限,只需自己做到,我们便可像庄子那样在逍遥,虚无的世界乘物以游心,与天地精神往来。

于丹庄子阅读心得体会1200字篇3

春节期间,我该读一本什么书好呢?我站在书架前搜索。最后,我把眼光停在于丹《庄子心得》上。这本书我已经读过一遍,但能记住的似乎太少了。但总又时时在我的心里缠绕,让我时时回味,时时想再读的冲动。

对庄子知之甚少,印象中曾读过《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还读过《庄子.内篇.逍遥游第十七》“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在学校或函授期间也只读过两篇中的一部分,基本上没读懂。其它内容更不要说了,连读也读不下去,何说理解圣人之意。但圣人的智慧、思想、寓言、风格又深深地吸引了我,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召唤着我。我捧着书再次读了起来,读的那么认真,那么真诚,似乎成了我睡前的必修课。我于梦中随他去“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的生平,《史记》中记载的是战国时候宋国蒙地人,曾做过漆园小吏,他一辈子就生活在一个战国纷争、战乱频繁,而到处求贤若渴的时代,他隐居不仕,终老天年,没有什么社会的名分。

《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现在能看到的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读完全部内容,我似有所思,亦有所想,对我们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为我们的为人处事指点迷津。

一、淡泊名利,笑对死亡

庄子家里很贫困,有时穷得实在是揭不开锅。他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是有清醒认识的,他身边也有很多的有钱人,他也有很多的机会去享受荣华富贵,但他把这些东西看得很淡了。利束缚不了他,为利辛苦,为利奔波,却丧失了自己很多的自由、很多的快乐,“心为形役”,太不值得了。庄子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精神决不潦倒。

名利名利,破名比破利更难。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所以他不爱说什么。当楚王请他出山为相时,他却对请他的两个大夫说:“你们请便吧,让我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吧!”

庄子临死时对学生们说:“我死了以后,要‘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形体归于天地,生死归于自然,这就是庄子对自己的形体和生死的看法。他追求的是“乐生”,活得好比怕死要强得多。也表达了一种态度,就是第一不怕死,第二也绝不找死。道家的态度是在流光中顺应,去把握每分每秒,去乐生,让生命获得价值。

人活在当下,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惧生死。那么,我们的心灵将拥有一个多大的空间、一份多大的境界啊。

二、境界改变命运

《庄子》的《逍遥游》篇中告诉我们,世间的大和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人的一生,大小之境应用不同,会带给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庄子用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而我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束缚了自己的心智。庄子是一个大智之人,他永远不会教给我们小技巧,他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种灵魂生活,这种灵魂生活是主善的。我们要以觉悟的态度反观内心,让我们释放自己,尽可能达到一个逍遥游的境界。

三、认识你自己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认识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的观点,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去观察,永远都有它自身的密码,这个密码是看不破的。庄子告诉我们,人最难认知的是自己的心。人最难解答的就是:我究竟是谁?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发点,才能够去善待他人。庄子的寓言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能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我们需要认真想一想,我们需要不断地追问:这一生我们曾经多少次错失过自己?我们真正找到了被开发的那个机会了吗?怎么样才能找到那个机会呢?庄子在《人间世》篇中教给我们一种认识自己的能力。总结两个字,叫做“心斋”,就是用心的斋戒去真正反躬内省,看看你自己。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人生的每一条路。只有确立了这一切,我们才能以自己的清明理性去善待他人,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才能够做到对人对己的真正的尊重。

四、心态决定状态

庄子告诉我们:“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好像是一匹白马从门缝里跑过去,那样倏忽一瞬一样。这么短的流光在我们手里,怎么样才能真正地善待生命?庄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态度,那就是:达生。面对生命,我们首先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心态决定人的状态。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决定成败胜负的,不一定是一个人的技术水平,而是一个人的心态。当我们患得患失时,当我们心有所虑时,你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我们永远不要过分地相信技巧,要保持一种坦荡的好心态,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做到“以人合天”,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庄子教给我的远远远远不止这些,他的大道合乎自然,他的本性和悟性,他的世上总有路可走,他的豁达,他的“乘物以游心”,他的谆谆教导,无不在我的心中翻腾。读完第二遍,我感觉还是没记得多少,甚至忘了大部分,这激发我读第三遍的兴趣。

于丹庄子阅读心得体会1200字篇4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拜读了于丹的《庄子心得》,这本书对于充满诱惑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从中清醒认知自己的内心世界,超越追名逐利之心,用健康的人生态度投入到工作生活中。

超越的大境界不等于消极无为。《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常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利所扰,在工作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了宝贵的生命。我觉得对于一名共产党员所要取的精华就是在于不断反省内心,摒弃私念,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去,要有积极进取为人民谋利益这样的大境界,这样就不会为名所困,为利所累。

做人要坚持无私秉性不随波逐流。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禄功名和自我。现实的环境纷纷扰扰,需要超越外在的环境,始终保持一颗无私的心,在工作中,坚持原则,情系群众,不为名利所惑,不为无原则的强权而动摇。

做事要努力奋斗真抓实干。无论在何种岗位上,在坚持自己内心无私秉性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身的潜能,使其发挥到最佳状态,这就是我认为的超越境界。这需要我们首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次增强践行宗旨的使命感和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能力来自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自身驾驭各项工作的.水平。要增强责任意识,每一项工作都要有为民意识,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形象,责任出力量,责任出智慧,有了责任心,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此外还要有克难攻坚的气魄,想方设法发挥自身的潜能和利用好各种有利条件,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

学习《庄子心得》,重在提高思想认识,要志存高远,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才可以无怨无悔。

于丹庄子阅读心得体会1200字篇5

07年春节的时候,央视十套《百家讲坛》节目曾请了一位北京师范大学的女教授叫于丹来讲庄子,当时没有在意,换台了。今年我们幼儿园在老师生日时每位教师都收了这样一份生日礼物一本于丹的《庄子》心得,一开始我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翻了几页,看着看着觉得这本书写得挺好的,挺实在的。于是思想上就逐渐地改变了态度,觉得好好地看完这本书,每天晚上认真地品尝这本书、仔细地看了一页又一页,一章又一章。

全书的内容分为十章。每一章都是与我们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关。认识了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独,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围;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

于丹这位教育家对于庄子的人物的确评价是综合性的,也是很适合让我们理解的。于丹说:“我们有什么样的眼睛,就有什么样的生活。人们可以从不经意的地方,从最小的细微处看出精妙的大道理。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够从这些细节里面真正去获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感悟。

人生应该怎么活?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这些问题时刻都会萦绕在我们耳边,或是深入到内心。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繁华的,忙碌的,这一切外在的东西恰恰左右了我们内心那一份最纯真的向往。过多地追求物质世界,使我们失去了最宝贵的年华,失去了欢乐的时光和自由。终其一生,人们只为了两个字:名利。我们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内心太少啊!正如书中所说,你可以了解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只有看见自己的心,才算是觉悟。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心中有无限愁苦?总觉得生活不眷恋我们?原因是我们太爱斤斤计较,有太多太多的痴迷,而没有看得通透。每当我陷入孤独总会感觉为什么别人都那么快乐,其实,寂寞也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许安静的环境更利于人去思考,所以孤独寂寞也并不愁苦。

时代的变迁使我们的思想也得以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否有利于我们呢?在当今这个时代,有各种大大小小的迷惑、困惑、诱惑、疑惑,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是否还会坚定从容呢?“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变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变的是人的本性。迷惑我们的有两个障碍:一是物质,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现在我们已经成为了物质的奴隶,精神也像幽灵一般飘摇不定。那么,我们还能看清我们的内心吗?还能看清我们自己吗?如果我们连自己还未看清怎么能看得清这个世界?心如明镜,这需要我们释放一切包袱,回归原本的自我,回归自然,这样才能聆听到我们内心最美妙的乐曲。

人,生来,睡不过一床,食,不过一碗。短短数十年,一晃而过,为了今后的日子不后悔,现在的生活还是简单朴素一点,保持单纯的好。否则太多牵挂,太多焦虑,岂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断。记得动画片忍者神鬼里面老师对达芬奇说:问问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强自己,问问你自己的心是否快乐。

于丹庄子阅读心得体会1200字篇6

读一本好书就如交到一个知己一样,它能帮你解开心灵的迷惑,能在你困惑时给你提醒,也能在你伤心时给你安慰,更能让你在苦难中变的更加坚强……最近,对于丹教授的《庄子》心得,颇有感触,今天写下,愿与关心我的朋友们共勉!

一、认识你自己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但确往往是离我们最近的东西最难认知,我们常常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那样的问题,而很少有人去问问自己的内心:“我究竟是谁?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世间万物,千差万别,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就会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去看待事物,那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别,而我们,也只有清楚地了解了自己的内心,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才能去善待他人,善待自己,那么如何才能了解自己的内心呢?那就要进行——“心斋”,即用心的斋戒去反躬内省,看清自己,用心去倾听自己,去孕育自己,给灵魂一双眼睛,以达到“以无厚入有间”的境界,也才能以自己的生命方式善待自己,让我们给心灵装上一面镜子吧,在看清外面世界的同时,也还能看清自己的内心!

二、总有路可走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种种的困难,但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情况,要相信,这世界上总有路可走!就像支离疏、无情、哀骀它一样,哪怕是是长的丑陋,身体有残疾,但他们不也一样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吗?我时常抱怨,我的身材不好,我的容貌不过完美,我的头脑不够聪明,读到这里,才感到自己原来是多么的幼稚,多么的可笑啊,要知道,一个人真正的力量并不表现为有某种卓越的才华,某种炫耀的技巧,而是一种和缓的凝聚力,是内心的一种人格力量,而对于我来说,更应该向叔山无趾,向申徒嘉学习,要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勇于改过,无论遇到什么,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有一颗希望的种子,要相信这世上总有属于我们的那一条路!!

三、心态与状态

庄子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生活状态!而要有一个好的心态,首先的做到:“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也就是说,别去追求我们生命中不必要的东西也不去追求命运中无可奈何的东西,放下我们心中那点较劲儿的、执拗的东西!面对生命,保有一种旷达的态度,我们的生命就会更有质量,同时,让我们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见识和阅历吧,那样,才能“善游者数能,忘水也。”在我们生命的流光里,用一颗天真的心去面对世界,放下那不必要的包袱,轻松的前行吧,那样的人生也才能够充满快乐!

于丹庄子阅读心得体会1200字篇7

第1节:庄子何其人(1)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囿。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今天我们来说一个人:庄子。

庄子这个名字历代传诵。大家都知道庄子是一个“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说尽天下英雄,但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激烈。

在《庄子》这本书中,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

我们关于庄子的生平能够知道的很少很少,最早有确切记载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庄子是战国时候的宋这个国家的蒙地(今河南商丘东北)的人。他曾经做过漆园小吏,相当于现在一个保管员。他一辈子就生活在一个战国纷争、战乱频仍,而到处求贤若渴的一个时代里。他隐居不仕,终老天年,没有什么社会的名分。

据大概的推测,庄子生活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间,当然也有一说到公元前275年。他具体的生卒年月更是无从知道了。

《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但是在所有的先秦经典中,它也许是最不带有经典意味的,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

根据《汉书?艺文志》上的记载,《庄子》传世作品应该有五十多篇,但是到今天我们可以见到的,就只有三十三篇了。这就是晋代郭象整理出来、流传至今的《庄子》。其中“内篇”是七篇,有“外篇”是十五篇,还有十一篇是“杂篇”。

现在我们能够确定的是,七篇内篇一定是庄子所做,而外篇和杂篇有可能是他的门人、学生、朋友以及后世得到庄子思想真传的人写的一些文章。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应该说,大家首先面临的就是利益的纷扰和诱惑,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着经济的问题,生存的困窘。庄子也不例外。

庄子的生活是什么样呢?从《庄子》里的故事,我们可见一斑,他的生活一直是相当贫困的。

于丹庄子阅读心得体会1200字篇8

《外物》篇里有这么一个故事:

庄周家里很贫困。有一天,家里穷得实在是揭不开锅了,等米下锅。他就去找监河侯借米。监河侯是当时专门管水利的一个小官,看河的,生活比他要好一点。

这个监河侯对他非常热情,说:“好啊,我马上要去采地收税金,你等着我,一旦把税金全收上来,我一下就借给你三百金。”这个话说得很漂亮,三百金,这是多大的一笔钱啊!

庄子一听,“忿然作色”,气忿得脸色都变了,但他却给这个监河侯讲了一个故事:昨天我也从这个地方过,路上忽然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我四下看了一下,发现在路上大车压出来的车辙里面,有一条小鲫鱼,在那儿跳呢。

我就问鲫鱼,在那里干什么呢?小鲫鱼说:“我是东海的水官,现在你要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救了我的命。”

我说:“好啊,我这就要去吴越那个地方,引来西江的水来救你。”

这小鲫鱼说:“你要这么说,不如早一点去卖鱼干的铺子里找我吧!”

你看,庄子虽然幽默而有涵养,但并不是一个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的人。他还要处处求人,等米下锅。

大家可能就奇怪了:这样一个人有什么资格逍遥游呢?一个人,当他衣食不足、难保温饱的时候,他怎么还能有更高的追求呢?

庄子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贫困的呢?在《山木》篇他又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天庄子去见魏王。他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破衣裳,鞋子也没有鞋带,随便拿根草绳绑着,一副邋遢相。

魏王说:先生,你怎么这般困顿啊?

庄子回答说:这是贫穷而不是困顿啊。读书人有道德理想而不能实行,这才是困顿啊。大王你没看见过跳跃的猿猴吗?它们在楠树、梓树和樟树这样的大树上攀援跳跃,惟我独尊,自得其乐,连善于射箭的后羿和蓬蒙对它们也没有什么办法;但让它们身处荆棘丛中,就只能小心翼翼,胆战心惊,不敢乱跑乱跳了。这不是它们身体不灵便,而是处在不利的情势下,施展自己的才能啊。我现在就是生不逢时,要想不困顿,怎么可能呢?

可见,庄子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是有清醒认识的。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

一个人可以困窘于贫困,但是他的内心是不是真正在乎这种贫困,对一个“利”字看得有多重,会决定他面对贫困的态度。

庄子自己对这个“利”字看重吗?他周围有的是有钱的人啊!他在《列御寇》篇又讲了一个故事:

就在他们宋国,有一个叫曹商的人。有一次他很荣幸地为宋王出使秦国。那个时候秦国是西部最强大的国家。

他走的时候,宋国只给他配备了几乘车马。曹商到了秦国,不辱使命,特别得到秦王的欢心,回来的时候,秦王浩浩荡荡送了他上百乘的车马。

曹商回国以后,趾高气扬,对庄子说:我这样一个人啊,要让我住在陋巷的破房子里,窘困地每天织草鞋度日,人也饿得面黄肌瘦的样子,要我这样生活,我估计我没有那能力。我的能力是什么呢?见到大国强国的国君,讨得他的欢心,换来百乘车马这样的财富,这是我的长处啊!

他夸耀完以后,庄子是什么态度呢?他淡淡地对曹商说:我听说这个秦王有病,遍求天下名医给他治病。能够治好他的脓疮的人,就可以赏他一乘车马;能为他舔痔疮的,就可以赏他五乘车马。给他治的病越卑下,得到的车就越多。曹商啊,你去秦国给秦王治痔疮了吧?要不然你怎么能带回这么多车马啊?

庄子的话,可谓极尽辛辣讽刺之能事。同时也说明,“利”这个字是困不住庄子的心的。庄子的追求,已经远远超越了“利”,尽管他很贫穷。

于丹庄子阅读心得体会1200字篇9

全书的内容分为十章。每一章都是与我们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关。认识了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独,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围;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

于丹这位教育家对于庄子的人物的确评价是综合性的,也是很适合让我们理解的。于丹说:“我们有什么样的眼睛,就有什么样的生活。人们可以从不经意的地方,从最小的细微处看出精妙的大道理。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够从这些细节里面真正去获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感悟。

人生应该怎么活?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这些问题时刻都会萦绕在我们耳边,或是深入到内心。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繁华的,忙碌的,这一切外在的东西恰恰左右了我们内心那一份最纯真的向往。过多地追求物质世界,使我们失去了最宝贵的年华,失去了欢乐的时光和自由。终其一生,人们只为了两个字:名利。我们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内心太少啊!正如书中所说,你可以了解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只有看见自己的心,才算是觉悟。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心中有无限愁苦?总觉得生活不眷恋我们?原因是我们太爱斤斤计较,有太多太多的痴迷,而没有看得通透。每当我陷入孤独总会感觉为什么别人都那么快乐,其实,寂寞也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许安静的环境更利于人去思考,所以孤独寂寞也并不愁苦。

时代的变迁使我们的思想也得以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否有利于我们呢?在当今这个时代,有各种大大小小的迷惑、困惑、诱惑、疑惑,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是否还会坚定从容呢?“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变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变的是人的本性。迷惑我们的有两个障碍:一是物质,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现在我们已经成为了物质的奴隶,精神也像幽灵一般飘摇不定。那么,我们还能看清我们的内心吗?还能看清我们自己吗?如果我们连自己还未看清怎么能看得清这个世界?心如明镜,这需要我们释放一切包袱,回归原本的自我,回归自然,这样才能聆听到我们内心最美妙的乐曲。

人,生来,睡不过一床,食,不过一碗。短短数十年,一晃而过,为了今后的日子不后悔,现在的生活还是简单朴素一点,保持单纯的好。否则太多牵挂,太多焦虑,岂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断。记得动画片忍者神鬼里面老师对达芬奇说:问问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强自己,问问你自己的心是否快乐。

于丹庄子阅读心得体会1200字篇10

庄子在书当中多次提到“心游万仞”,多次提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不就是磅礴万物吗?所以,连叔说:“之人也,物莫之伤。”外物伤害不了这个神人。洪水滔天可以吞没一切,但是淹不死他;大旱可以让金石熔化、土山烤焦,他也不觉得热。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有这样的定力,这样的功力,这样的境界。

其实,这样的一个神人,显然是庄子杜撰出来的神话人物。庄子最终的落点不是给你讲神话,而是跟你谈人生。人生的经历不同,禀赋各异。经历和悟性最终决定了你的眼界。反过来说,一个人的生活完全是可以由态度来改变的。一个人先天的性格、后天的机遇、固有的价值观,最终会决定自己的命运。我们经常说,命运这个东西太客观了,完全依附于机遇。其实,你自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决定你的取舍。

我们需要一种清明的理性。这种理性是在这个嘈杂的物化世界中拯救生命的一种力量。同时,我们也需要一种欢欣的感性。这种感性之心可以使我们触目生春,所及之处充满了欢乐。关于这两个意象,在宋代的笔记当中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记载——

苏东坡和佛印经常共同出游,看到很多的事物情景,但是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解读。有一天,两个人结伴出游,见到一个木匠铺,看见木匠自己在那儿正在做家具。木匠拿出一个墨盒,“啪”一弹墨线。佛印见了,马上就拿起这个墨盒来,做了一首诗:

吾有两间房,一间赁与转轮王。

有时拉出一线路,天下邪魔不敢当。

这诗是拿墨盒做比喻。墨盒有两个墨池,就是“两间房”;墨盒里面不有一个轮子吗?墨盒的一头通过轮子把这个墨线拉出来,叫做“赁与转轮王”。这个墨线弹出一条笔直的线,就是正直与准则。在这样正直与准则的标准制衡之下,所有的妖魔鬼怪是不能抵御的。这就是说,人的心中要有一把尺子,做人要有底线,不能超越这个世界上行为的守则。这就是理性。

苏东坡也做了一首诗:

吾有一张琴,五条丝弦藏在腹。

有时将来马上弹,尽出天下无声曲。

苏东坡说,我也有一样东西,不是墨盒而是一架琴,五条琴弦都藏在我的肚子里。我自己随兴所至的时候拿出来就弹,但曲声是你们别人听不到的,只有我的心智可以听到,“尽出天下无声曲”。

这无声的音乐是至极的天籁,这琴就是人心中感性的欢欣。每到一处地方,每见一个风景,心中便有一种悲悯之情自然生发,一种欢欣之意自然流露。其实,苏轼与佛印分别代表了我们人格理想上的两个支点,叫做“依于仁,游于艺”。“依于仁”,指一个人内心要有仁爱的准则。这是一种标准,就像墨盒弹出墨线一样,清清楚楚,不容置疑,定为标准。“游于艺”,就是人的自由境界,就是苏东坡心中的那架琴,可以自由演奏内心的音乐。一个人拥有了这样的一种心游万仞的境界,拥有了这样一种自由欢畅的心灵,他在这个寂寞的世界上还会不果敢吗?他面对所有的纷纭万象时,还不能超越吗?

不同价值观念的人,在经历相同的事情时,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感悟。庄子提出,道法自然,道无所不在。那么,怎么样才算是道法自然了呢?“游”是个动词。“游”告诉我们,人想要体验逍遥,必须要有一种动态的系统,也就是说,让你生活有更多的灵动,不要让它僵死,要善于打破常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种辩证的关系,真正稳当的东西都处在动态之中。

比如陀螺旋转,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真正会抽陀螺的人,总是不停地让陀螺旋转着,旋转就是它的价值。等陀螺一旦静止下来,就失衡了,就倒地了。所以动态是最好的平衡。我们都会骑自行车。自行车如果静止摆在那儿的时候,得靠车支子才能立住,两个轮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骑起来以后,两个轮子就可以行进,为什么呢?因为它在动态中保持了平衡。这在静态中做不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太多人应对挑战的时候,感到失去了心理的平衡,那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不动。

时代在变迁,一个人真的能做到与时俱进,真的能做到取舍自如,以一种清楚的眼界给自己确定准则,并且以这样心游万仞的心态去调整自己的生活秩序,永远保持动态中的平衡,你就永远不会倒,你永远是行进中的自行车和旋转着的陀螺。只有当你静止下来,你才会真正倒下。你倒下来是没有外力可以拯救的。

每个人看见的世界大体相同。但每个人得出的经验与道理却大相径庭。这关系到两点,第一是智慧,第二是慈悲。我们有没有能力从一草一木中得到启发?能不能够以一种善良在一花一叶上体现关怀?庄子对于一个葫芦、一棵树、一只小狸猫、一只小鸟,都抱有慈悲。他会自然而然地尊重它们先天的物性,从来不以一种人为的标准去刻意地要求改变。庄子说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个宋国人想到越国去卖帽子。这个宋国商人按照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觉得越国地处蛮荒之地,没见过帽子,我要去那儿卖的话肯定生意兴隆。可是到了那里才知道,越国人“断发文身”,就是剪了头发,身上刺着花纹,风俗习惯和中原地区完全不同,根本用不着帽子。

庄子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以自己想当然的价值观去评估这个世界。我们在很多时候都会感到愤愤不平,说,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这是因为我们的心带有成见。

于丹庄子阅读心得体会1200字篇11

闲暇之余,我随手拿着《于丹庄子心得》,随着于丹教授的引导去体会那逍遥,无为的世界。

庄子的逍遥世界都围绕着名与利的纠葛去诠释世界。通过《于丹庄子心得地教诲我们》,知道了世人都被名利所迷惑着,我们平凡人一辈子都被名和利所束缚,无法逃脱,终身拖着那疲惫的身子。

而庄子却对名与利丝毫不眷恋,他那充满智慧的眼看破世间一切的名利。他是一个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以天下精神往来的人。他说:“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一个人可以穷窘于贫困,但他的内心是否真正在于这种贫困,他对于一个利字看得究竟有多重,这就决定了他面对贫困的态度。”

我们这些平凡人啊,对待庄子这种无为逍遥的处世精神,是何等的困难。我们在这世界上相互的拼斗,争夺,面对四处的勾心斗角与背叛亲离,为的仅是那张张的纸钱。

唉!我感叹与羞愧着,我们为何要为了世间的种种所拼,为了人欲所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

《庄子心得》中,庄子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简浅地教诲我们看破名利,可是我们又怎么去了解那虚无的世界呢?

于丹教授说,网上流行一段话“人生无非就是为了那几张纸。为钱,就是为了那几张人民币。名呢,就为了那几张奖状、文凭、档案。人死后,为了墓志铭,为了烧钱纸。一辈子,就是为了那几张纸而已。”

这真是我们的阵时写照。从小时候,我们便为了有面子,光宗耀祖而去劳累筋骨地拼命学习,争那鲜红的奖状,可怜的我们却失去了童年那快乐的时光。长大后又失去了青春年华。可悲啊!我们!我们无法像庄子那样逍遥地享受那精彩的世

界。

我们试图解脱,可是已定的局势,名与利实在太重要了,它们代表了我们生活中许许多多,我们无法释怀。

名与利啊,只有看破一切红尘的人才可以不被它所束缚,我们平凡人只有在于丹教授的引领下,在庄子的笔下的《庄子》中感悟那无为的世界。

可是细细想想,我们争夺乙炔,目的是为了自己最终可以享受,但是我们不去追求任何,逍遥面对,那种享受才是真的享受。我们都想像庄子一样乘物以游心,独以天地精神往来的人。做到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贵贱。可是何等的困难。

试想一下,人的潜能无限,只需自己做到,我们便可像庄子那样在逍遥,虚无的世界乘物以游心,与天地精神往来。

于丹庄子阅读心得体会1200字篇12

庄子与老子都是我十分崇敬的两位神人,这致使我对道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两人的著作《南华经》与《道德经》都是道教中的经典。这两本书我大多在一两年前背过,尽管有些章节记得不甚真切,但精髓似乎还是抓住了的。抱着虔诚之心,我不敢对此两本经发甚议论,因为我不敢说我真懂了,但似乎参考别人的见解还是可取的,于是就读了于丹的《庄子心得》。

我以为庄子的精髓在于寓言,因为实际上《庄子》整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寓言集。于丹的这本书的特点就在于它将现实生活和这些寓言结合在了一起,看似使庄子的思想显得更接地气。但我以为作对比阅读的心得会比她这种方式收获的更多。我就举几个例子谈谈我的浅见。

比如关于“小大”的观念,庄子在《逍遥游》中是这样阐述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这段话说明了世间万物的属性都是相对的,有比较才有高下。这种小大之辩在《秋水》《齐物论》等章节中也都有体现。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此二人讲的是同一道理。

有用与无用的论辩也是老庄爱说的。庄子关于这个话题打的比喻是十分的多,而且多数都与树有关。如《逍遥游中》中:“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於机辟,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於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同样的,这样的无用之用的论调也可以在老子中找到理论依据。老子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些只是庄子著作中的冰山一角,每个故事都那么耐人寻味。读过《道德经》的人会觉得《南华经》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我想如果于丹从这个角度入手,可能会写出更好的书。至于她现在写的这一本,我并不看好。

于丹庄子阅读心得体会1200字篇13

偶然的机会,从朋友的介绍中,初识了这本《于丹庄子心得》。细细咀嚼,慢慢品读,在静静的夜晚轻轻的与心灵对话,感受到了生命宁静中的颤动之姿,摇曳中的沉静风骨。

《庄子》与我并不陌生,或许应该说有些老庄思想以于不知不觉深入人心了。《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从人对寓言的最直接的“觉”,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懂得用心生活,体会超越的“悟”。我认为人生有许多“觉”的过程,就像有些“屠夫”解牛的过程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和超越外在的表现,寻找内心地慧眼游刃有余,所在之差就在于精神世界的悟!

“觉”与“悟”的联系

故事是这样展开阐述的:《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时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还像新的一样。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点,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怎么达到对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断进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是神遇全牛而游刃有余。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从有到无到游刃有余的过程吗?先是规划人生,但未免有点像站在山底去规划登山的路径,显得路途遥远,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种“无”的精神,能够超越山的最高处,才能最终将“有”和“无”结合起来,达到“神”的境界,既能超脱一切而又能顺应一切,顺其自然地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无限的最朴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我联想到了我们的职业岗位。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也是这样,“觉”的事件和过程是随处可见的:孩子们在学习中什么时候表现的最有兴趣,他们是怎样看待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当他们高举着小手是在渴望着什么……而这时我们作为老师,作为引导者,囫囵吞枣,一笔带过的结果便是“丢失”了“悟”。进而是丢失了一次“超越”的契机,升华的“境界”。如果,你注意到学生喜欢在游戏中学,那么你就会去有意的创设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更好的调动情绪的环节;如果你理解老师的一句肯定会在他们的脸上浇开一朵花,那么你的课堂将是融洽的,富有吸引力的;如果,你从他们高举的双手中读懂了交流的渴望,那么你的课堂就是充满互动、灵动的……其中这或许便是悟的瞬间,它是基于积极的思考,经验的不断累积而成的。

“觉”到“悟”的成长

《于丹庄子心得》还着重描述了内心的力量,强调认识自己的重要性。认识自己是一个人生历程,需要你不断的倾听自己的心声,而不是让你随波浮沉,盲目仿效。面对现代物质化愈来愈强的社会,它常让我们在潮流的浪尖,迷失双眼,终而脚步零乱的踏上肤浅,流行的航船。失去品味、品质的本质,我们要摆脱外在的标准和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能力。

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家都知道扁鹊的名字,是中国古代着名的医生,成为中国名医的代称。扁鹊去见魏王。魏王说:“我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擅长医术,你跟我说说,你们三人中,谁的医术最高明啊?”扁鹊老老实实地回话:“我大哥医术是最高的,我二哥其次,我的医术最差。”魏王惊讶地问:“那为什么你天下闻名,而他们两人却默默无闻呢?”扁鹊说:“因为我大哥给人治病,总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这个人得病但还没显出征兆,他手到病除,把病根给消除了。这个病人就像没得病一样,所以有的人都不知道,他是给人除预先的病。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兆起初之时,他用药就把病除了。大家总认为他能治的是小病,而不矢此病发展下去那会要命的大病啊!”

扁鹊能够在自己名声大扬之时说出此番事实,而不以别人的看法去认识自己,实属不易。它再一次的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去倾听自己的心声,不要受别人的观点和束缚。教学是我们的生命线,汲取从一次次教学反思中认识自己的浅层表现,挖掘其内在的知识漏洞,用一双从懂得倾听到善于倾听的升华!一次公开课的成功,往往会使我们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别人的肯定中迷失自己的位置。其实细思中,我们只关注到别人眼中的自己,却没扣响迎向朝阳的那扇大门:及时地反思,挖掘内在成功的宝藏,善于倾听总结,运用到更多的实践教学中,这便是缺失了对现有位置的“悟”!

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摆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颗平常心去适应生活带给我们不同的恩赐,使得其所才是个人价值所在。“外化而不内化”这是获得“游刃有余”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门!从认识自己的“觉”中,品味出人生的大“悟”,懂得感悟这些有着厚重内心价值的不鸣不已的平常人。

每个人都能拥有辉煌和成功的人生,只要懂得去“觉”,从觉中“悟”!

于丹庄子阅读心得体会1200字篇14

庄子与老子都是我十分崇敬的两位神人,这致使我对道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两人的著作《南华经》与《道德经》都是道教中的经典。这两本书我大多在一两年前背过,尽管有些章节记得不甚真切,但精髓似乎还是抓住了的。抱着虔诚之心,我不敢对此两本经发甚议论,因为我不敢说我真懂了,但似乎参考别人的见解还是可取的,于是就读了于丹的《庄子心得》。

我以为庄子的精髓在于寓言,因为实际上《庄子》整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寓言集。于丹的这本书的特点就在于它将现实生活和这些寓言结合在了一起,看似使庄子的思想显得更接地气。但我以为作对比阅读的心得会比她这种方式收获的更多。我就举几个例子谈谈我的浅见。

比如关于“小大”的观念,庄子在《逍遥游》中是这样阐述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这段话说明了世间万物的属性都是相对的,有比较才有高下。这种小大之辩在《秋水》《齐物论》等章节中也都有体现。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此二人讲的是同一道理。

有用与无用的论辩也是老庄爱说的。庄子关于这个话题打的比喻是十分的多,而且多数都与树有关。如《逍遥游中》中:“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於机辟,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於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同样的,这样的无用之用的论调也可以在老子中找到理论依据。老子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些只是庄子著作中的冰山一角,每个故事都那么耐人寻味。读过《道德经》的人会觉得《南华经》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我想如果于丹从这个角度入手,可能会写出更好的书。至于她现在写的这一本,我并不看好。

推荐访问:庄子 心得体会 阅读 于丹庄子心得认识自己读后感 于丹庄子心得全集目录 于丹庄子心得文字版 于丹庄子心得经典句子 于丹庄子心得在线收听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悟200字 于丹庄子心得认识你自己观后感 读庄子的心得体会1000字 于丹讲庄子的智慧 庄子阅读感悟2000字

版权所有:五德范文网 201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五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五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9007243号-1